记 者 沈天舟
通讯员 周 燕
实习生 王优悠
一条南塘河,自西南向东北流经洞桥镇沙港村、直通月湖,串联起“史学大柱”全祖望的一生。
全祖望的祖居在沙港村,南塘河畔;他的出生地在月湖,一尊雕像立于共青路烟屿楼旁。
从机场路高架转到鄞城大道后一路西行,棕底白字的“全祖望祖居”路牌一块接着一块,对于一家“村史馆”而言,这份指引显得格外“隆重”。这个占地约600平方米的清代民居,不仅是区级文保单位,更承载了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全祖望传说”,述说着浙东学派的深厚底蕴。
展厅分为全祖望生平事迹展区、纪念堂及文集展区三部分。典型的清代三合院建筑内,进门处矗立着一方“功德碑”,详尽镌刻着136位全氏族人的捐款记录。正是这笔汇聚的善款,支撑起老宅的修缮,使眼前的建筑与展陈得以在2015年重焕新生,对外开放。
在生平事迹展陈区域,36块展板配合丰富史料与塑像,勾勒出全祖望的传奇人生:4岁首次从月湖回乡祭祖,便能吟诗作赋;14岁考中秀才,21岁开始从事文史撰著工作;中年时跪求《管道复集》遗稿,抢救珍贵史料;辞去书院山长时,拒绝千金赠礼,一句“宁饿死不受金”的铮铮宣言,尽显文人风骨……
移步纪念堂,全祖望铜像端坐其间,目光炯炯,身着长衫,右手执卷,尽显“史学大柱”的风范。铜像背后,是沙孟海先生83岁高龄时手书的全祖望诗作《久不登天一阁有感》,墨迹苍劲。
《鲒埼亭集》38卷、《外编》50卷、辑补《宋元学案》100卷、《全校水经注》40卷并补附4卷……文集展区内卷帙浩繁,全祖望创作的多篇著作一一呈现。“全祖望的一生虽然只有短短50载,但笔耕不辍共写书30多种400多卷,可谓著作等身。”“95后”讲解员全祯介绍道。
作为土生土长的沙港村人,全祯从小便对全祖望的事迹耳濡目染,去年她还成为市级非遗“全祖望传说”的区级代表性传承人。“大学学教育专业时我还做过全祖望相关的课题和研究,他是浙东学派的丰碑,更是宁波珍贵的文化名片。讲好他的故事,传承本土文化,正是我们年轻一代的责任。”她语气坚定地说。
对全祖望祖居及其文化的保护传承从未停步。2013年,沙港村联动相关部门修缮了全祖望祖居、续修全氏宗谱,并组织成立中华全氏文化研究会出版了《全祖望传说》2000册;迄今已成功举办三届全祖望文化节,成果丰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