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陈敏 通讯员 庞赟
编者按
为迎接第八个中国医师节的到来,本报今起推出“我的医师故事”系列报道。在5名医师的故事里,您将看到手术室里的生死时速、实验室里的执着坚守、乡间小路上的温暖守护……他们筑起了人民群众的健康防线,用不同的方式诠释医者仁心的深刻内涵。谨以此系列报道,向全市36307名执业医师致敬!
清晨的阳光洒在库车市人民医院急诊中心建设工地上,工人正在紧张施工。这个即将在10月投入使用的现代化急诊中心,承载着当地近70万群众的健康希望。
谁能想到,以前这个医院只有一台老旧的心脑血管介入设备,患者常因手术排队延误救治。这场蜕变,宁波援疆院长陈志华功不可没。
2023年5月,宁波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危重症专家陈志华受命出任库车市人民医院院长。他立下“军令状”:“要让宁波的学科建设经验在天山脚下生根!”
急诊突围:
打造南疆急救新高地
陈志华到任没几天,一名维吾尔族大爷突发大面积脑梗塞被送来急诊,可当时唯一的心脑血管介入设备正用于手术,大爷因错过介入治疗黄金时间而落下残疾。
“这样的情况不能再发生了!”陈志华顶着医院整体搬迁的压力和争议,力主急诊科原地扩建。
1300万元援疆资金,再自筹500万元,如今,这个南疆急救新高地已有了雏形。“新急诊中心启用后,群体性急诊急救能力将得到明显提升。”陈志华说。
技术破冰:
22项空白背后的“宁波方案”
“超声科竟做不了穿刺?”于是,陈志华大刀阔斧地展开了一场“攻坚战”:开展学科整合,多方协调建立30余个疆内外专科联盟,组织实施“百万柔性援库工程”,新建6个宁波对口援疆名医工作室。
当地心血管疾病高发。在陈志华的努力下,库车市人民医院与宁波多家医院共建,不仅引进先心病、冠心病手术技术,更创新“团队带团队”模式。去年,该院的心血管手术量在全疆同级医院中排名前三。
在他的推动下,两年内医院已建成国家标准版的胸痛中心、心衰中心、房颤中心,援疆医疗队开展手术1100余台,其中,37.6%为四级手术,22项技术填补当地空白。
薪火相传:
培养“带不走的医疗队”
陈志华深知,医疗技术要提高,人才是关键。他创新了“双导师制”,并推动众多宁波专家在库车市人民医院成立名医工作室,每名宁波专家必须带教1名骨干。
为了让病理科掌握免疫组化技术,陈志华连续一个多月与科室人员规划实验室建设和人才培养。如今,病理团队在宁波市病理中心专家的帮助下,已能独立完成肿瘤精准诊断。
站在即将落成的急诊中心大楼前,陈志华望着远处的天山:“学科建设如登山,我们才到第一站。”但数据已“开口说话”:库车市人民医院50余名骨干赴宁波进修;医院连续两年在自治区质量安全案例比赛中获得一等奖;医院综合技术在全疆同级医院中排名前三;腹腔镜下胆囊手术量全疆排名第9。这份成绩单,正是“甬库连心”最生动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