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百年老宅的文化重生

孙维国

“小门村红色记忆馆马上要启动升级改造了,更新后将成为一座更专业的乡村博物馆。”站在徐家老宅前,来自河南的选调生吴云云正在仔细检查展陈设计(8月13日《宁波日报》)。

历史建筑是一座城市的“记忆档案”,也是一方乡土的精神地标。北仑小门村的百年徐氏故居,正是在这样的文化逻辑中完成了一次意义深远的重生——从清代老宅到红色记忆馆,再到即将升级的乡村博物馆。这不仅是物理空间的改造,也是文化生命的延续与再创造。

历史建筑文化重生的价值,首先在于守住根脉。从“一门双烈士”的革命记忆,到村庄创业致富的产业印记,老宅承载的,不单是某一段历史,更是世代传承的价值信念。精神根脉的延续,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历史实物,是子孙后代抬头可见、驻足可悟的精神源泉。

重生的意义,还在于创造性转化。历史建筑若只是原封不动地保存,很容易陷入“看一眼、走一过”的静态困境。小门村的做法是,在最大程度保留历史风貌的基础上,注入新的展示理念与互动方式。让烈士遗物与多媒体技术同场,方言童谣与数字终端共生,使红色研学从静态陈列走向沉浸体验。这样的改造,让文化在传承中“活”起来,让记忆在现代语境中被更多人理解、认同与延续。

更重要的是,文化重生为乡村发展赋能。当红色资源与美丽乡村建设、公共文化服务、文旅融合发展形成良性循环,文化的价值便不止于情感滋养,还能转化为经济动能。

一座老宅的文化重生,不只是一次物理改造,更是一场精神接力。当百年老宅焕发新颜,不但在青砖黛瓦间守望历史,更在新时代的阳光下,与一代代人共同书写新的故事。这才是老宅文化重生真正的生命力所在。

(欢迎投稿,来稿请发民生邮箱1871684667@qq.com)

2025-08-14 1 1 宁波日报 content_230647.html 1 3 一座百年老宅的文化重生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