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王嘉彬 通讯员寿晓毅)在城市的角落“见缝插针”,让市民“推窗见绿、出门入园”。记者从市住建局了解到,我市近日修订并发布《宁波市城市公园分类分级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
《指导意见》将嵌在城市角落的绿色空间——口袋公园正式纳入公园分类体系。根据《城市绿地分类标准》及宁波城市公园特点,目前我市将城市公园分为综合公园、社区公园、专类公园、口袋公园四大类。
纳入分类体系后,口袋公园将进一步得到精细化管理,并进行星级评定。“这一举措将进一步推进城市公园管理,充分发挥公园服务功能。”市园林绿化中心相关负责人说,这不仅解决了此前公园类型覆盖不全、存在管理盲区的问题,还进一步激活这类绿地的服务潜能。
除了将口袋公园纳入管理体系之外,《指导意见》对城市公园分级认定标准进行了优化升级。在传统养护管理指标基础上,新增业态融合、开放共享、全龄友好、荣誉表彰等多元要素,还满足居民在游憩、健身、休闲等方面的多样化需求。
“在城市公园建设方面,我们正从单纯强调景观效果,向注重服务多样性、舒适性与复合性转变,致力于打造全龄段友好、功能复合的公共空间。”该负责人说。
此次《指导意见》的修订,是对既有管理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旨在构建更贴合“公园城市”建设目标的市域公园游憩体系。通过系统化、动态化的分类分级管理,园林部门将不断提升公园服务的精准度与品质感,这不仅能让市民的日常休闲、邻里互动等需求得到充分满足,还能以小见大,彰显城市治理的温度与精度,为“公园城市”建设提供可借鉴的实践经验,推动城市公共空间建设向更高质量发展,让城市公园真正成为承载市民美好生活的“绿色客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