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平台、育生态、促改革,宁波持续提升城市创新能级

创新型城市,向“全域高水平”进发

记者 成良田 通讯员 宣科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上,在建设现代化人民城市多维目标中,“创新”居首位;在城市工作七大重点任务中,“着力建设富有活力的创新城市”居第二位。

一个让生活更美好的城市,必然是一个生机勃勃、富有活力的创新城市。

如何让创新驱动发展,让城市涵养创新?这道题,宁波精心作答;这条路,宁波步履铿锵。

入选国家首批创新型试点城市以来,宁波不断深化创新型城市建设,从“新时代”“高水平”到“全域”,前缀变化的背后,体现了宁波一以贯之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定力和推进力度。

上月底,市委十四届八次全会审议通过《中共宁波市委关于加快建设全域高水平创新型城市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意见》,提出要奋力推动高质量教育体系、区域性科技创新高地、高水平吸引集聚人才高地、“361”现代化产业体系“四个基本建成”,人工智能创新发展、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两个走在前列”。

强平台

打造发展强大引擎

“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部署中,创新城市的分量如此之重,我们深感责任重大,也更有信心和定力。”市科技局负责人说。

近年来,宁波把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践行“八八战略”的重要方面,加快建设全域高水平创新型城市,创新能级整体提升,创新平台加快崛起,创新成果持续涌现,建设创新城市的基础越来越扎实。

在甬江实验室展厅,一块质地坚硬的钛合金板,在智能材料研究中心主任任晓兵的轻轻施力下,竟能被大角度弯折,松开手后迅速恢复原状,这超乎想象的柔性变形能力,引起围观者一片惊呼。

这是任晓兵团队的硬核创新成果,一种兼具钢材强度与塑料柔性的“强柔并济”合金材料。去年9月,这一成果登上国际学术顶刊《Nature》。

何止是这一款,走进甬江实验室展厅,一项项创新成果,让人目不暇接:全球首款XR空间计算芯片、可拉伸塑性变形的陶瓷、先进的低空飞行器……

“作为宁波打造的锻强‘创新大引擎’的核心平台,创新城市建设,我们肩负重任。”甬江实验室主任崔平说,接下来,将以全球视野引才、以前沿标准攻关,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高效转化,着力打造人才汇聚、技术策源、产业孵化的创新共同体,为宁波构建“361”现代化产业体系、重塑发展优势提供硬核支撑。

甬江实验室所处的甬江科创区,宁波东方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宁波大学等一批高能级创新平台加速聚集崛起,成为宁波科创资源最密集、科创氛围最浓厚、科创生态最优良的区域。

“这里以全市2%的土地面积集聚了全市51%的省部级以上创新平台、7所高等院校、84%的顶尖人才和41%的领军人才。”甬江科创区有关负责人说。

放眼全市,处处跃动着创新因子,激荡着创新创造的活力。

甬水桥畔,人形机器人从这里款步走出,逛起马路;前湾新区,清纯半导体的碳化硅半导体产品,已通过大众汽车验证;象山大目湾新城,新研发的高精密螺纹磨床,取得国际领先地位……

市科技局有关负责人说,全市科技系统将准确把握高水平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方位定位、目标任务,加快变短板为长板、化优势为胜势,打造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强大引擎。

育生态

让创新成为不竭动力

“得了一等奖,拿到数百万元股权投资。”7月31日,第十四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宁波赛区团队组总决赛,“海洋非金属复合材料储运装备的研发及产业化”项目团队负责人喜笑颜开,一颗悬着的心落地了。

“这次大赛,我们创新性地采用基金股权投资替代奖金兑现奖项,实现了项目发现、评审筛选与投资落地的无缝衔接。”宁波市天使投资引导基金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一场比赛,成为高效资本对接平台,助力科技型初创企业更好穿越“死亡之谷”。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要精心培育创新生态,天使投资引导基金正是宁波着力培育良好创新生态的重要举措之一。”该负责人说。

去年,宁波作出重要部署,将市天使投资引导基金扩容至百亿级,新增签约种子直投初创企业100家左右;上月,宁波出台推动科技金融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提出力争到2027年底,实现科技信贷投放超1万亿元、新增科技企业首贷户3000家以上的目标。

科技金融,正在助力科技创新实现“关键一跃”。

在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特种飞行器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相关团队针对海上无人机需求增长量大、技术开发难点多且市场化成熟产品少的特点,正加速开发倾转旋翼机、无人直升机、变距多旋翼无人机等;在宁波东方理工大学全固态电池实验室,科研人员围绕国家能源战略技术需求,开展新型高比能全固态锂、钠电池及燃料电池应用基础研究,重要成果不断涌现,成果转化加速推进。

培育创新生态,宁波动作频频:建强科技创新平台,将加快海洋关键材料等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推动甬江实验室、宁波大学实施省级教科人一体发展试点;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快提升企业牵头或参与重大科技攻关任务、科创平台建设的比重,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高效落实科技企业税收优惠等政策,激发企业创新创业活力。

加强人才引育,迭代实施新一轮人才政策,拓宽人才流动通道,有序推进人才“企业认定、政府认账”工作。

大投入才有大产出。“我们将持续稳定加大创新投入,构建完善科技创新投入机制,全年财政科技投入增长20%以上,带动全社会研发投入达到660亿元。”市科技局有关负责人说。

促改革

不断增强城市动能

去年,身为宁波财经学院数字技术与工程学院副教授,张育斌牵手宁波耀峰节水科技有限公司,成为该公司的“科技副总”。

“我们团队和企业共同研发的电子灌溉无线阀控器,已在东钱湖的灌溉区落地应用了。”“入职”企业后,张育斌带领一支由10名不同专业老师组成的团队深入企业进行研发,让不少新产品从实验室走向应用场。

这次牵手,得益于宁波在人才机制方面的改革创新:打通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的资源共享壁垒,给过去人才、资源和所在单位深度绑定的模式“松绑”,为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仅一年多时间,这项改革,已从“星星之火”发展为“燎原之势”。

今年6月,新一轮市级层面集中选聘的144名“科技副总”、147名“产业教授”,陆续奔赴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火热一线。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依靠改革开放增强城市动能。专家认为,这凸显了通过制度创新充分激发城市创造力与活力的关键作用。

高标准推进全域国土空间综合整治改革,整体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聚焦“卡脖子”技术攻关,首创“三色图”管理、“赛马制”等制度模式,形成“企业出题、政府立题、全球创新资源协同破题”的策源型攻坚体系;以浙江自贸试验区宁波片区、中国—中东欧国家经贸合作示范区“两区”提升改革为突破,宁波深入推进“三端一侧”、内外贸一体化、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等改革……

正是通过改革开放“关键一招”,宁波不断突破难点卡点痛点,让这座城市“苟日新,日日新”,充满生机活力。

“只有把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治理创新、文化创新等统一起来,形成全域全量全员创新的优良生态,才能让创新活水充分涌流。”市领导强调。

今年以来,宁波聚力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统筹实施25项市级重大改革和139项省级以上改革试点,获批服务业扩大开放、物流数据开放互联等15个国家级和24个省级改革试点,从改革维度为宁波建设富有活力的创新城市写下了注脚。

2025-08-12 强平台、育生态、促改革,宁波持续提升城市创新能级 1 1 宁波日报 content_230229.html 1 3 创新型城市,向“全域高水平”进发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