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吕静娴 记者 黄合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乡村是重中之重,也是充满希望的田野。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完善乡村人才培育和发展机制进行了部署,也为青年返乡创业创新提供了明确的方向和遵循。
为扎实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海曙区深入实施“乡约菁才”行动,构建青创客“引才、育才、用才”全链条机制,努力打造让青创客“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留得住乡愁”的创业沃土。
1
组织搭台,构建农创人才“蓄水池”
“乡约菁才”应该以何为抓手?应该如何持续为乡村振兴注入新活力?
前日下午,“乡约菁才・遇见海曙”——首届海曙区乡村创新创业项目洽接会在龙观乡举办。现场,海曙区整合政府资源、企业资本、人才智力、金融服务等要素,为“乡创”搭建高效协同的交流合作平台。
龙观乡雪岙村的中药材项目,古林镇茂新村的数字孪生赋能农文旅项目,横街镇盛家村的宁波国际卡丁车赛车公园项目……一个个特色鲜明的乡村创新创业项目登台亮相,促成半山伴水精品民宿开发项目、磻溪艺术疗愈开发项目、茂新村实弹射击俱乐部项目、集士港镇深溪机器人创新中心项目、高桥镇绿鑫低碳生态循环产业园项目、光合聚落·“碳索”咖啡青年社运营项目6个累计投资超2亿元的“乡创”项目当场签约,为海曙乡村发展贡献新力量。
“在本次活动中,我学习了不少‘乡创’新知识,也认识了不少‘乡创’人才,希望以后能在海曙乡村的土地上,把自然景观与文化体验深度融合,让更多游客感受山水之美,也让村民共享发展红利。”在完成签约后,半山伴水精品民宿开发项目负责人邱文芳说。
海曙区委人才办有关负责人表示,海曙乡村生态资源丰富、产业基础深厚、发展保障坚实,潜力无限,希望通过项目对接、资源整合、经验交流,助力创意落地、产业升级、智慧流动,实现乡村产业旺、百姓富、生态美的美好愿景。
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振兴;乡村的产业振兴,离不开组织振兴和人才振兴的坚强保障。
近年来,海曙区坚持筑巢引凤、双向奔赴,整合区级部门资源谋划“乡创项目接洽会”“百名大学生乡村行”等系列活动,推出“乡创中心”链接资本和资源,结合共富工坊建设打造12个青年入乡实践站点,着力引进一批敢为敢闯敢干的青年力量。
据不完全统计,海曙区已累计培育储备“新农人”5334人,入乡青创客874名。
2
优化生态,锻造青创赋能“加速器”
青年返乡之后,如何为有志向、有能力的青创客打造大有可为、安心舒心的创业生态?
这些年,海曙区组织部门一方面开展农创客、乡村CEO等现代新农人情况大走访大排摸,另一方面牵头整合政策资源,汇编形成海曙区青年入乡政策,细化就业支持、创业扶持、安居保障、产业人才等方面具体政策,为青年入乡提供政策支持。
围绕广大青创客的痛点难点,海曙坚持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组织优秀村支书、青创达人、农指员等30余名专业人士担任“青创导师”,通过政策解读沙龙、技术攻关会诊等方式靶向解决流量招引、政策申报等问题20余个,累计开展红色赋能、科技赋能等主题培训9期,帮助青年人才拓宽见识、提升能力。
6月10日,“青创启航·‘乡村合伙人’面对面活动暨百名大学生进乡村”在深溪飞鸟骑行公园启动。相关职能部门、高校、企业、金融机构及青创导师五方资源齐聚,通过面对面交流精准对接学生与本土产业需求,为青创客提供全链条赋能。
现场,海曙禾茂家庭农场负责人樊丹阳特意分享了自己的经历,她结合政策指引加入海曙“南塘河”助农项目,精选本地时令产品、筛选客群定向供应,通过严选品控提升附加值,筛选忠实客群定向供应,2024年8月以来,带动线下农产品销售超70万元。
来自浙江华展工程研究设计院的俞雷川则分享了参与鄞江镇中国灌溉博物馆设计的经历:“乡村振兴,首先要了解当地需求,尊重当地文化,结合当地特色,让建筑成为激活乡村的‘活态有机体’。”他的团队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它山堰为灵感核心,选用鄞江镇特有的梅园石为材料,探索乡村文旅路径。
截至目前,海曙依托古林蜃蛟省级现代农业园区,系统布局双创园区、创客空间和创客广场“一园区一空间一广场”,重点培育农产品深加工、智慧农业等青创项目,为10个创客团队、33名创客发放相关补助资金,孵化草编文创、舟游古林、俩老头茶咖、爬宠自然博物馆等一批特色项目。
有资源,有政策,有保障,自然更有底气和信心。风口已至,未来已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