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睿清
通讯员 周永卫 王诗梦
牙科车针,直径仅1.6毫米,上面精密的螺旋刃口需用高倍放大镜才看得清。由于技术原因,这枚口腔科的常用耗材曾大多由国外生产,其高昂的价格是不少医院和患者的负担。
宁波信远齿科器械有限公司改变了这一局面,使牙科车针价格下降20%至30%。
漫步企业生产车间,一排排功能不同的设备正在有序作业。该公司工厂长、全国劳动模范史朋飞告诉记者,厂内超95%的设备由企业自主研发,助力公司成为全球七大精密硬质合金牙科车针厂之一、中国牙科车针行业标准制起草单位和全国牙科车针最大的生产研发企业。
从0到1,信远齿科一路走来,离不开“创新”二字,而史朋飞工匠创新工作坊恰为此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创新人才的孵化园
史朋飞工匠创新工作坊成立于2022年,核心成员10人,均持技师或中高级工程师证书,已入选第八批宁波市劳模工匠创新工作室。
开办创新工作坊,初衷是为了培养人才。“人才太重要了,可以说是创新的核心力量。”史朋飞说,“师带徒”培养方法是他为工作坊定下的第一条规矩。每年,工作坊都会从企业一线职工中筛选出一批创新后备军。“在学历和技术上有一定基础、想要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职工,我们都欢迎。”史朋飞说。待培养人员确定后,工作坊的成员会与其签订师徒协议并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
为激发师傅的积极性,工作坊还制定了奖励机制,对两年内培养出持中高级技术等级人才的师傅,发放物质奖励并在全集团进行年终表彰。通过这一方式,工作坊先后培育出数控车工中级工16人、高级工12人、车工技师1人。
手握“宁波工匠”称号的雷乐便是受益人。此前,他曾在另一家企业从事机修工作,固定的岗位、重复的工作是那时的工作常态,而信远齿科系统性的教学模式为他打开另一片天地。“在生产全过程,师傅都会讲解、演示,很多时候直接把教室搬到车间,手把手教。”他说。
目前,雷乐已成长为产品研发的“操盘手”,不仅参与研发了国内首台走心式磨床,还成为泰国工厂的“技术担当”,培养出的徒弟也已成为工作坊的研发中坚力量。
技术攻坚的“蓄电池”
筑牢了人才“地基”,史朋飞的任务又多了一项——为信远集团下辖的其他企业技术攻坚提供支援。
目前,信远集团下设5家公司,除信远齿科外,其他企业涉及材料、航空、新能源等多个领域。
为及时获悉各企业攻关需求,史朋飞组建了微信群。“企业遇到问题,一个消息或者一个电话,我们随时响应,基本一个星期内就能解决。”史朋飞说,现在工作坊每年都会参与研发10余项创新成果,其中,一半以上是为兄弟单位排忧解难,帮扶业务远达重庆、泰国等地的分公司。
此外,史朋飞还利用周末等时间,邀请企业内的劳模、工匠,为一线职工开展多工种培训。“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比起临时搬救兵,让职工真正掌握技术才是促进创新的长久之举。”史朋飞说,目前各类课程已开办40余次,参与职工超500人次。
如今,信远齿科正专注于研发具有行业先进性和创新性的器械及生产设备。对于未来,史朋飞信心很足:“有了创新工作坊和越来越多的人才支撑,我相信企业能在国产牙科车针生产这条路上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