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创建“文明城市” 向建设“城市文明”转变

三江口灯光秀

伍 醒

观点提示

党的二十大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确立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中心任务。近期,习近平总书记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强调“要统筹推动文明培育、文明实践、文明创建,推进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融合发展”“通过推动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近年来,宁波扎实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持续提升人民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连续七次荣膺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市委常委会召开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强调要坚持举旗铸魂、弘扬文明风尚、注重示范带动,持续改进和创新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推动创建“文明城市”向建设“城市文明”转变。

建设“城市文明”:推进市域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义

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其发展历程与文明演进具有深刻的内在关联。恩格斯提出的“国家是文明社会的概括”这一经典论断,为我们理解城市的文明属性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正是基于这一理论视角,结合历史文献学和考古发现,提出了我国进入文明社会的三大标准:生产发展与城市出现、社会分工与阶层分化、王权加强与国家形成。这一理论框架清晰地表明,城市不仅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更是文明起源和持续发展的关键表征;建设城市文明不仅体现为物质成就,更加需要突出精神文明建设,更加注重制度、文化和人的全面发展。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物质富足、精神富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要求,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同时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便构成了建设城市文明的完整内涵。

立足文化传承与文明创新,推进市域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需要推动创建“文明城市”向建设“城市文明”转变。创建“文明城市”重点在于城市治理、环境优化和市民素质等具体指标的达标。比较而言,建设“城市文明”则是一个更为全面和深刻的概念,它体现的是城市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文化内核、精神特质和文明形态,涵盖了市民素养、文化传承、社会治理等综合性维度。这种区分不仅具有理论意义,更具有实践指导价值。在实践层面,创建“文明城市”与建设“城市文明”构成了递进发展的关系。前者是阶段性任务,侧重于硬件设施改善、环境整治和制度完善等基础性工作;后者则是更高层次的发展目标,强调文化自觉的培育、城市精神的塑造和创新活力的激发。

就宁波加快推进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而言,推动创建“文明城市”向建设“城市文明”转变,是宁波为中国式现代化市域实践提供强大精神力量的必然要求。党中央赋予浙江担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先行和省域现代化先行的光荣使命,中央有要求,省委作部署,宁波见行动,宁波正在以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做好中国式现代化先行示范市域模范生,必然要求把自身的文明城市创建发展到城市文明建设的高度,打造与现代化滨海大都市相适应的港城文明新形态,构筑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坚实文化内核,诠释城市高质量发展和高品质生活的鲜活文化基因。

推动创建“文明城市”向建设“城市文明”转变,也是宁波提高文明城市创建质效的现实需要。宁波过去以自身的生动实践荣膺全国文明城市称号“七连冠”,当前应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基础上提高文明城市创建质效,巩固宁波精神文明建设已经取得的重大标志性成果,放大宁波领跑文明城市创建先进水平对全国的辐射性影响。值得注意的是,提高文明城市创建质效是文明城市化和城市文明化的良性循环过程,不是对全国文明城市称号量的简单积累,而是对城市核心竞争力特别是文化软实力质的执着追求。这需要把视野和格局从文明城市创建转换到城市文明建设上来,勾勒城市全域文明的整体图景和立体画面,展现城市文明是包括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在内的有机生命体,实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同向发力、同时并举。

坚持文化赋能:建设“城市文明”的宁波密码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展现城市文化特色和精神气质,是传承发展城市文化、培育滋养城市文明的目的所在。”习近平总书记这一重要论断,实际上指明了城市文明建设内容的四个重要维度,揭示了从文明城市创建转向城市文明建设的四条重要路径。追溯宁波城市发展的进程,宁波是中华海洋文明和海丝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向东是大海”是宁波最具标识性的历史地理区位特点和优势;宁波也是开放进取的海洋商贸文化和经世致用的浙东学术思想的重要交汇地,“书藏古今、港通天下”是宁波最具象征性的城市文明历史坐标和符号。因此,繁荣港城文化、探索“港产城文”融合发展,无疑是推动创建“文明城市”转向建设“城市文明”的宁波密码,这是宁波对“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命题的深刻回答和鲜活注脚。

以文化人,熏陶“亦文亦武、文武相济”的城市人文底色。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是“物”的现代化,而且是“人”的现代化,城市文明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城市人文素养的培育。宁波自古以来具有重商传统,也具有崇文尚教传统,同时具备两种不同特色的城市人文素养。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曾说过,“宁波人亦文亦武,文是院士,武是商家,文武相济,大事必成。”可以说,这样一种“亦文亦武、文武相济”的城市人文素养,对宁波的近现代化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也对推动浙江成为改革开放先行地发挥了积极作用。

以文惠民,创造“物质富足、精神富有”的城市生活样态。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扎实推动共同富裕是物质富足和精神富有相结合的生活状态,集中体现城市文明建设中人文关怀的温度和体感。宁波在历史上具有丰富的民本思想资源和为民谋利、为民造福的实践经验,这对城市文明建设中追求的物质富足和精神富有境界具有历史镜鉴意义。它强调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需求,特别是满足对高质量精神文化生活的新需求,彰显高质量发展以人的发展为归宿,而人的发展以精神文化为内核。

以文润城,擦亮“书藏古今、港通天下”的城市文化名片。宁波城市文明建设既要守住优秀传统的“根”与“魂”,又要激发创新创造的“时”与“势”,最主要的是让“书藏古今、港通天下”的港城文化为城市治理现代化增添更加深厚的底蕴。其中,“书藏古今”代表着宁波具有扎根本土、继承文脉的历史文化名城特质;“港通天下”代表着宁波具有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滨海商贸都市品质,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与社会主义道德文明建设的有机整合。

以文兴业,坚持“以港兴市、以市促港”的城市发展战略。宁波城市文明建设深刻反映了当前宁波港口建设和城市发展面临的迫切需求,即加快文化与“港产城”的融合和迭代,以文化赋能经济建设,推动形成文化和经济交融共进的新业态及其产业结构,让“以港兴市、以市促港”的人文经济优势,为宁波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持久的动能。

坚持人民至上:建设“城市文明”的宁波实践

坚持人民至上,践行人民城市理念,聚焦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推动宁波打造最具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城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理念是新时代新征程做好城市工作的根本遵循。一方面,城市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归根到底要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确保人民群众共享城市高质量发展成果和高品质生活红利。另一方面,人民群众是城市建设的实践主体和城市发展的动力源泉,既要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又要发挥身边英雄模范的示范带动作用,更要在推进城市治理中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推动人民群众深度参与城市建设、运行与维护。

坚持系统观念,注重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围绕推进城市文明一体化建设,推动宁波打造最具文明风尚城市。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是一个重大、长期而又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必须运用系统观念这一重要思想和工作方法,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融入城市治理实践和居民日常生活,统筹物质文明、制度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贯通文明培育、文明实践与文明创建。要以文明启润人格,增进大家对宁波城市精神的共识,推动文明由外在规范向内在自觉转化。要以文明引领社会风尚,持续擦亮“在宁波,看见文明中国”品牌,营造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氛围,推动全社会养成文明好习惯、形成文明新气象。要以文明赋能城市治理,创新推出激发居民主人翁意识的“我们的家园”行动,通过健全人民群众能认知、能感受、能体验、能参与的制度体系,引导人民群众提高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

坚持守正创新,在文化传承和发展中赓续城市文脉,推动宁波打造兼具经典元素和时尚活力城市。赓续城市文脉是建设城市文明的必然要求,而赓续城市文脉是把传承和发展相结合的过程,要根据城市发展新形势、新境遇、新思路予以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因此,宁波城市文明建设既需要不忘本来讲好传统特色文化的故事,深挖海洋文化、藏书文化、阳明文化、商帮文化等传统特色文化的历史逻辑和时代价值,打造一批集中体现传统特色文化的重大文化设施、文化地标、文化景观、文化产业;更需要面向未来激活传统特色文化的动能,按照建设现代化滨海大都市的发展规划重塑城市的文化资源空间布局及其功能设置,接轨科技和人文融合的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发展趋势,重新焕发城市文化的生机活力。

坚持开放包容,在坚定文化自信中开展文明交流和互鉴,推动宁波打造具有全球知名度和吸引力城市。文明交流和互鉴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基本规律,城市文明是国家发展的缩影,是文明对话的桥梁。宁波城市文明建设既需要走进历史的最深处找到自己的文化自信,对一体多样的港城文化形态及其人文精神坚定自信,对“港产城文”融合发展的城市发展战略及其人文经济智慧坚定自信,也需要站在对外开放的最前沿展开文明交流和互鉴,通过打造古今中外思想文化融汇的窗口,特别是构建国际友好城市交往合作的网络,向全世界讲好宁波文明城市故事、展现宁波城市文明形象,彰显宁波向海而生、向海图强的文化脉络和实践经验,并积极从全世界吸收其他城市文明的有益成果、汲取其他城市发展的丰富营养。

(作者为浙大宁波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浙江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2025-08-05 1 1 宁波日报 content_228853.html 1 3 推动创建“文明城市” 向建设“城市文明”转变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