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俭教育”不是“没苦硬吃”

樊树林

7月29日,重庆。某夏令营的教官们当着孩子们的面,围着泔水桶徒手抓剩饭吃,引发争议。30日,该夏令营总教官回应称,训练营一直比较传统,新来的学生吃饭过于铺张浪费,于是以身作则进行教育,剩饭很干净,孩子们不会往里面放异物,泔水桶也每天清洗(7月30日荔枝新闻)。

总教官“以身作则”的回应,暴露该夏令营对节俭教育认知的浅薄。将无端“吃苦”等同于“育人”,这种用健康风险换取教育效果的做法,本质上是对节俭教育初心的误读,对节俭教育规律的背离。

节俭教育的目的和价值,在于让学生理解“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生存智慧和哲学思想,逐步培养学生对劳动的敬畏意识,塑造他们对资源的理性认知,从而帮助学生建立与社会生产的链接,形成“取之有度,用之有节”的生活习惯。“从泔水桶里捞吃剩饭”,这样简单粗暴的视觉冲击,其实和节俭教育的本质南辕北辙。

泔水桶的作用每一个人都知道,其功能已经深深印在人们的心中。即便每日清洗,也无法消除食物腐败产生的细菌风险,徒手抓取的行为更是不顾健康安全的表现。当孩子们目睹这一幕时,记住的可能不是“节约粮食”,而是“惩罚”。这种渲染恐惧的教育方式,又怎能让学生发自内心地产生价值认同呢?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种行为传递了一种错误逻辑:教育可以牺牲基本尊严与科学常识,只要目的“正确”,便可不择手段、一切想当然。

真正有效的节俭教育,应当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在物质丰裕的今天,我们不必复刻饥饿年代的生存场景,完全可借助技术手段让学生直观感受粮食生产的复杂度。比如用VR体验农田劳作的辛劳,通过数据可视化展示全球饥饿人口的现状,甚至组织学生参与校园食堂的食材管理。这样,既避免了浪费,又将节俭与社会责任挂钩,这种柔性引导远比极端表演更能触及学生的心灵。

节俭不是苦行僧式的自我折磨,不是让学生们“没苦硬吃”,而是对资源的合理配置;不是想当然地“感动自己”,而应是春风化雨的价值浸润。只有当我们用科学替代偏执,用共情取代强迫,节俭意识才能真正植根于学生的灵魂之中。

2025-07-31 1 1 宁波日报 content_227992.html 1 3 “节俭教育”不是“没苦硬吃”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