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廖惠兰
“每一个尾音,都藏着对《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的呼应。”青年曲作家、宁波交响乐团演出部主任单陆咪的《重回桃花盛开的地方》谱曲稿中,标注的红色尾音记号,都是她的创作小巧思。
每一乐句的结束尾音,与《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的尾音保持着一致,经典旋律也成为新“桃花曲”的“隐形骨架”,恰似大众记忆中泛起的悠悠“回声”。
“告别雪花纷飞的北国边疆,回到桃花盛开的美丽村庄……”在采访中,单陆咪自弹自唱了她谱的新曲片段,“我想做一首能与原曲‘共振’的作品,让人一听就想起故乡那片属于自己心中的‘桃花源’”。
如何让新曲既延续经典的情感内核,又能引发当代听众的共鸣?
在旋律设计上,单陆咪采用了尾音呼应的手法。“就像诗歌的押韵,让人‘秒懂’其中的关联,让听众产生似曾相识的感动。”单陆咪举例说,“《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原句尾音是‘so’,我谱的新曲同样以‘so’收尾。”
“音乐的本质是打动人心,所以我想保留那份纯粹。”她坦言,创作过程中最具挑战的并非技术层面的编排,而是如何让新旧两版歌曲在情感上形成衔接、共情。与原作的男声独唱不同,单陆咪版本采用女声独唱来呼应,以“民通”(民族通俗结合)的唱法来演绎。
她介绍,著名女高音歌唱家谭晶的演唱风格,就是典型的“民通”唱法。这种唱法可谓是雅俗共赏的艺术表达,既保留了传统民族唱法的艺术精髓,又融入了通俗唱法的亲切自然。
单陆咪是土生土长的奉化人,也是民族声乐演唱专业的科班生,《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对她来说,不仅是专业必修曲目,更是她代表家乡演出的一张“文化名片”。
“这首歌是刻进我们这辈奉化人DNA的旋律!”“80后”的单陆咪笑称,自己与《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的缘分,要从童年说起,每年奉化大大小小的桃花节压轴演出,这首歌的旋律总会在漫山遍野的桃花中回荡。
从校园舞台到全国性文艺汇演,《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伴随单陆咪走过多个高光时刻。她说:“唱的次数越多,让我对其中蕴含的家国情怀与故土眷恋有着更深刻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