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 者 王佳辉
通讯员 罗秋玲 吴天云
在江北区甬江街道湾头社区的一栋普通居民楼下,坐落着一座不起眼的展览馆——湾头历史文化展示馆。展示馆1000余平方米,内部别有洞天,是名副其实的“村史馆”。
80岁的居民黄来甫在湾头这片土地上生活了一辈子:种过地、从过政,也当过工人。近日的一个上午,记者与他同行于馆内,在他指引下,甬江与姚江间这片土地的百年蝶变,如画卷般铺展开来。
环顾馆内,墙壁上悬挂着的一张奖状格外亮眼:那是周恩来总理于1960年亲笔题名、颁发给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浙江省宁波市甬江人民公社第四大队的荣誉。
“当时,党总支书记孔柏年代表我们大队,和五洞闸(现慈溪市观海卫镇五洞闸村)、三山(现北仑区春晓街道三山村)的书记一起去北京开会,领回了这份沉甸甸的奖状。”黄来甫指着奖状介绍道。
这份荣誉,是对湾头人战胜艰难岁月的最好见证。黄来甫回忆道,上世纪中期以前,湾头土地贫瘠,“混沌沌,咸潮吞”是当时的真实写照,每逢大潮汛,潮水倒灌菜地,让乡亲们苦不堪言。
转机出现在1959年,姚江大闸在劳动人民的汗水中竣工。“大闸建成了,挡住了咸潮,蓄积了淡水,湾头的土质变好了,江道河床也稳了,船也好走了。”黄来甫说。
斗笠、蓑衣、耙……展馆里陈列着不少由老居民捐赠的农具,它们无声诉说着姚江大闸建成后湾头的日益繁荣——这里成了宁波最大的蔬菜生产基地。
“那时候一眼望去,农田望不到边。”黄来甫描述道,“我们这里大约3000亩地,专门供应整个市区的蔬菜。”
在老一辈湾头居民之间,流传着这样两句谚语:“湾头地,勿落空,拔出萝卜就种葱”“日工加夜工,牛角钓灯笼,做到两头红,大雨搓草绳,小雨不停工”。
“我们的土地上种植着冬瓜、茄子、豆角、萝卜等蔬菜,一年四季几乎没有空置的时候。农民白天要挑着担子进城卖蔬菜,太阳下山以后又开始耕地种菜。”黄来甫向记者解释其含义。
伴随着农民昼夜耕作的身影,时间推移到改革开放后。湾头乡开始发展工业,宁波马铁厂、甬江塑机厂等一批企业落户于此。
变迁的节奏不断加快:1992年,湾头乡与北郊乡合并,建立甬江镇;2009年,湾头进入全面拆迁阶段;2013年,湾头社区居委会成立;2014年,湾头安置房交付……
“条条大道通四方,农民住进新洋房,破烂湾头变成幸福庄”。这句原本形容水泥路修通的谚语,如今恰如其分地刻画着湾头人的生活。
与黄来甫在社区里行走,邻里间热情地互相招呼;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心愿墙上,“我想要文具”“我想要上门体检”等微心愿即将实现;不远处的宁波万象城更是人流如织,洋溢着商业活力和市民的满足感。
走进这座居民楼下的村史馆,回望的不仅是湾头人的来时路。那一件件老物件、一张张老照片,不仅承载着甬城悠久的菜农文化,更清晰地折射出湾头人从昨日艰辛走向今日幸福的清晰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