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谋划宁波智慧海洋产业生态的构建路径

柴宇曦

当前,世界经济格局因地缘冲突和战略博弈进入新的动荡阶段,美西方纷纷推行“供应链去风险化”战略,引发全球供应链的重构与碎片化,关键资源与技术领域的博弈日趋白热化,新阶段的地缘经济冲突呈现出供应链重组、关键资源技术争夺加剧以及经济安全与地缘安全深度交织等特征。作为我国重要港口城市和海洋经济强市,宁波要以智慧海洋为突破口,系统谋划智慧海洋产业生态的构建路径,通过数字赋能夯实基础、产业布局培育动能、开放合作拓展空间、制度创新优化环境,构建起自主可控、高效协同的现代海洋产业生态,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的智慧海洋产业生态体系。

加快构建覆盖海陆空天的海洋信息基础设施网络,筑牢智慧海洋产业底座

推进海上通信网络建设,融合5G、北斗卫星通信等技术,完善近岸及深远海无线网络覆盖,鼓励电信运营商部署空天地一体的海上专用通信网,通过5G+低轨卫星提高远洋通信能力。建设海岛和沿海重点区域视频监控与遥感观测平台,加强对台风、海雾等灾害的预测预警服务,在重点海域布设多参数自动监测浮标网,实现对海洋环境、气象灾害的实时监测和动态评价。依托省级智慧海洋大数据中心等科创平台,建成集数据汇聚、存储和分析于一体的海洋大数据中心,打通港口调度、物流、监管、气象等数据接口,赋能海洋经济分析和决策支撑,让海量海洋数据“用得上、看得清、预判准”。制定海洋数据分类分级管理制度和安全防护标准,建立涉海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监测预警机制,保障智慧海洋基础设施安全可控。

重点聚焦智慧渔业、海洋信息装备和海洋新能源等领域,谋划和打造一批引领型产业链

智慧渔业方面:加大投入研发新型深海养殖工船、深海网箱等装备,提升深远海养殖设施国产化水平,实现“向深蓝要产量”。建设智慧渔场(港),利用物联网传感器、海洋环境监测与AI技术实现对养殖水质、投饵、鱼群行为的实时监控和精准调控,推广渔船北斗定位和作业、渔获交易在线监测。延伸渔业产业链数字服务,升级完善“海上鲜”平台功能,推动将更多渔货电商、冷链物流纳入平台,实现从捕捞、养殖到交易全流程数据贯通。海洋信息装备方面:着力突破海上通信、导航、探测等关键技术装备瓶颈,研制高性能船载通信系统、海洋传感器、海底观测网装备和新型海洋无人装备,补齐关键部件短板。发挥宁波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优势,支持象山、北仑等地建设海洋装备产业园,集聚航天科工、船舶集团等央企资源,依托高能级平台攻关北斗海洋应用、智能航标、海底电缆等核心技术。鼓励本地高校与科研院所设立海洋通信、遥感探测等交叉学科,培养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海洋新能源方面:面向深远海大风场,加快突破漂浮式风机基础设计、深海动力电缆等“卡脖子”技术,推动更大单机容量和更优浮式结构研发,加快象山风电母港建设,集聚叶片、塔筒、轴承、电控系统等配套企业。在大榭岛等地布局海水制氢技术中试示范装置,攻克抗腐蚀电极、水汽分离膜等核心部件国产化。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加氢站建设,利用智能微网实现风电与制氢负荷的动态平衡,规划象山至镇海的海上氢能输送管道,探索“海上加氢岛”,实现风电就地制氢与储运。在宁波舟山港推广氢能重卡、氢燃料岸电等。

拓展开放合作路径,完善技术标准体系,抢占智慧海洋规则制定高地

由市级海洋与港航主管部门牵头,联合龙头企业和科研机构,围绕港口智能化、海洋信息化等领域梳理制定标准规范,涵盖数据接口、通信协议、设备互联、安全防护等核心环节,加快实现不同系统和设备的兼容互通。依托宁波计量检测、通信院等机构成立智慧海洋产业标准评估实验室,对新出台标准围绕系统集成度、数据流通效率、安全可靠性等指标开展定期测试。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鼓励宁波企业、高校在智慧港口、智能航运、海洋能利用等领域制定ISO、IEC国际标准,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主要港口开展港航数字标准对接,参与制定海上氢能国际标准。在海丝港口合作论坛基础上倡议成立“一带一路”智慧港口联盟,推动港口数字平台互联互通和贸易便利化合作。鼓励宁波舟山港与东南亚、非洲等新兴市场港口开展智能港口示范合作项目。

推动制度创新与平台打造,保障智慧海洋生态落地

在海域使用、海岛开发等领域开展放管服改革试点,推行网上并联审批。争取高层级支持,先行先试“高效用海”改革,探索海域使用权市场化配置新机制。建立健全涉海新产业监管沙盒制度,为智慧海洋领域新技术新模式预留试错空间。支持本地科研力量与国内名校共建海洋信息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海洋智能装备工程研究中心等高端平台。加快宁波国际海洋生态科技城、梅山海洋新兴产业集聚区等载体建设。通过创新飞地、离岸孵化中心等模式,引进一批前沿项目。举办智慧海洋产业大会、蓝色技术博览会等活动,搭建产学研资对接合作网络。鼓励校企合作共建实践基地,支持职业院校开设智慧港口运营、智能养殖技术等定向班。面向全球延揽海事大数据、海洋生物技术等领域顶尖人才,完善涉海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对突出贡献团队在项目申报、成果奖励上予以倾斜。探索设立智慧海洋产业引导基金,鼓励开发港航数字化改造、海上风电等专项贷款产品。发展港口设备故障、极端天气等海洋领域保险和衍生金融工具,探索绿电收益权质押贷款、氢能期货交易等产品。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

2025-07-17 1 1 宁波日报 content_225025.html 1 3 系统谋划宁波智慧海洋产业生态的构建路径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