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下的宁波海洋安全治理现代化

蔡 捷

当前,全球海洋安全格局正处于深刻变革过程中,传统的港口管理、海上执法与生态保护模式,已难以应对日益复杂的挑战。宁波作为我国重要的港口城市,其海洋安全治理的现代化进程尤为关键,亟须构建以科技为核心驱动,融合数字化、智能化与协同化特征的新型海洋安全治理体系,为治理能力现代化注入持续动能。

解码宁波海洋安全治理的数智转型逻辑

1、港口智能化建设的推进:由“自动化”迈向“智慧港口生态”

在港口运营日益复杂与多元风险交织的背景下,宁波舟山港正加快成为全国港口智能化建设的“样板工程”。近年来,通过大规模引入5G、北斗、数字孪生、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逐步完成从“设备远控”到“全域协同”的进阶。以梅山港区为例,截至2024年10月,已部署36台远控桥吊与115台远控自动化轮胎式龙门吊,作业效率达到国际一流水平。通过“5G+北斗+车路协同”系统,梅山港区实现超百台智能集卡的精准调度,全面提升了港区运行的安全性与效率。

2、绿色低碳港口的发展:以“数智能源”激活治理新引擎

面对高能耗、高排放、低效率等传统治理痛点及“双碳”目标要求,宁波坚持“能源结构绿色化”与“能耗治理智能化”双向发力,推进绿色低碳港口建设,逐步形成可复制的绿色示范样本。其中,梅山风光储一体化项目作为浙江省首个低碳码头示范工程,通过集成部署风电、光伏与储能系统,年发电量接近6000万千瓦时,年均减碳量超过2万吨,切实提升了港区能源自给率与碳排放治理能力。

3、海事安全监管的数字化转型:从“被动响应”迈向“主动感知”

面对航运密度不断提升、危险品运输规模扩张等海事风险挑战,宁波正通过“数字监管”方式重塑海事安全治理逻辑。近年来,宁波建成完善全域AIS船舶动态监控系统,实现对辖区内作业船舶的轨迹追踪、违规预警、实时联动响应。如宁波成功运用全国首个海雾智能观测实验室平台,引入自动气象站、激光雷达等多源感知系统,通过精准的海雾监测数据进行科学决策,显著提升了极端气象条件下的航行安全保障能力。

4、应对突发事件的数字化能力:构建“韧性导向”的安全保障机制

近年来,突发疫情、极端气候、全球供应链中断等“灰犀牛”事件频发,倒逼港口城市必须具备动态恢复与柔性应对能力。宁波加快构建基于数字平台的突发事件应对体系。一方面,已实现政府各级应急预案数字化全覆盖,重点行业广泛推广数字预案,力争到2025年形成上下联动、全面覆盖的应急体系。另一方面,宁波率先启用“智能供应链监测系统”,实现出口集装箱路径、节点、状态的全流程追踪与风险预警,助力企业优化运力调度,显著提升应急响应能力。

构建科技赋能的宁波海洋安全治理路径

面对新一轮数字浪潮驱动下的海洋安全新挑战,宁波亟须构建以科技为支撑、制度为保障、系统为路径的治理新范式,加快形成具备高适应性、高协同性、高韧性的现代化海洋安全治理体系。

1、完善标准体系建设,夯实数字治理底座

标准治理的核心在于统一规范的体系支撑。建议可由市级港航管理机构牵头,联合港区运营方、通信企业与设备厂商,构建统一的技术标准体系,涵盖接口协议、数据格式、通信机制等核心环节,推动港口智能化从“点对点适配”迈向“系统性兼容”,加快实现设备系统间的高效联通与业务环节间的集成协同。同时,建立标准动态评估与更新机制,探索设立“海洋智能治理标准评估实验室”,围绕系统集成度、安全防控力、数据流通效能等关键指标开展周期性检测与评估,推动标准持续优化迭代,为海洋治理现代化提供坚实的制度支撑与技术底座。

2、推动港口服务高效化,提升协同治理效能

港口是海洋安全治理的前沿阵地。以梅山、大榭等核心区域为试点,加快部署5G智能集卡、远程桥吊、数字孪生系统等关键设施,打造“感知—响应—恢复”闭环治理体系。通过边缘计算与机器视觉,增强对极端天气、密集作业等场景的实时预警与自动干预能力,实现动态、精准的港区安全管控。同时,加快建设“宁波海洋安全治理一体化平台”,整合调度、理货、监管、气象等数据系统,推动多源数据融合与智能联动。

3、加强人才培养引进,构筑治理能力高地

科技治理的核心在于人才。依托本地高校与职业院校资源,推动港航类专业与AI、大数据等前沿学科深度融合,推广开设“海洋安全智能技术”等交叉课程,强化学生在算法建模、远程运维等方面的实战能力。通过“政产学研”共建实训基地,引导学生参与系统开发等项目,推动人才培养从课堂走向场景。同时,设立“数字港航安全引才专项”,面向国际引进港航监管、应急算法等领域高端人才,构建具备国际视野和实践经验的专家团队。打造“数字海洋治理智库联盟”,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常态化的政策咨询、风险评估与技术支撑,提升宁波在海洋安全治理领域的创新能力。

4、强化金融与法治支撑,夯实治理体系韧性

法治保障与金融支撑是提升治理韧性的双重基石。在“甬港安”基础上,开发涵盖设备故障、极端天气、应急中断等情境的专属保险产品,推动“事前共担”机制落地。鼓励港航企业探索绿色债券、应急基金等多元融资工具,撬动社会资本投向数字基础设施和安全治理体系,提升整体治理韧性。同时,健全港口法律服务体系,推动重点企业设立专业法务岗位,强化合同管理与合规风控。支持宁波海事法院加快涉外海事纠纷多元化解中心建设,为相关涉外纠纷高效化解提供集调解、仲裁、诉讼于一体的“一站式”服务,增强宁波在国际海事法律规则中的制度影响力与话语权。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东海研究院)

2025-07-17 1 1 宁波日报 content_225024.html 1 3 科技赋能下的宁波海洋安全治理现代化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