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形式”代替“落实”

拾 歌

一直以来,党中央始终强调要坚持求真务实,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两个主义”的症结所在,往往是热衷于只对上表现、不对下负责,不考虑实效。

随着数字时代的发展,形式主义也随之变异,以各种“新花样”出现,影响工作实效乃至干群关系。例如,有的地方推崇“痕迹管理”,工作还未开展,先忙着拍照留影、填写表格;有的热衷于打造“数字政绩”,各种工作App、公众号泛滥,看似信息化手段丰富,实则增加基层负担;还有的地方机械要求“事事要报告”,基层干部每日进行海量“零报告”,占据大量工作时间……

面对这些形式,我们应该思考,其初衷是什么?是以形式规范落实之举,还是以形式代替落实的任务虚化、问责泛化?在有些地方,形式主义陷入一种“越反对越严重”的怪圈,究其原因,责任并不只在一方。

一方面,以创新的外衣来遮掩形式主义,成了保护这些“新花样”的武器。例如,一些地方为规避发文红线,于是改头换面,纸质文件减少了,但电子平台、App推送、群发微信等成为发文新渠道,令人应接不暇。另一方面,用形式主义反对形式主义的“懒政思维”,也为其盛行提供了可乘之机。例如,前段时间,在中纪委办公厅的公开通报中,河南省某市的个别领导干部,脱离实际作出广告牌匾“除国际国内连锁品牌,不允许用红蓝底色或字样”等禁止性规定,对1800余块商户门头牌匾进行变更,严重损害群众利益。有的基层干部也痛恨形式主义,但当事情关乎自身利益,他们的态度便不再坚定,觉得形式主义拿来用一用也无妨。在这种只照别人不照自己的“手电筒效应”下,形式主义自然难以绝迹。

针对形式主义的“新花样”,各地各部门精准施策,创新了一系列整治举措,成效显著。像以数字化手段推动基层治理增效,宁波市深化纠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严管政务App力推指尖减负,针对多头重复、强制使用、过度留痕等基层反映较多的问题,分层分级分类开展“指尖上的形式主义”专项整治,建立清理削减任务清单,以应用成效、群众满意度为指标实施动态监测,完善数字化项目从规划到退出的全周期管理机制。

2024年,宁波推动贯穿基层使用的政务应用,在2023年删减65.6%的基础上再删减19.0%,政务公开账号、工作群组、手机答题分别删减5.2%、15.7%和58.8%。以重点领域突破带动整体工作推进。专项整治以来,论坛节庆活动得到大幅度精简压缩,评比评奖活动也得以优化,一些基层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得到了有效纠治。

形式主义非一日之弊,不会主动投降,也不会自动消遁。我们唯有保持头脑清醒,坚持实事求是,才能在最大程度上遏制它,让制度落实行之有效。

2025-07-16 1 1 宁波日报 content_224699.html 1 3 莫让“形式”代替“落实”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