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航》续的是什么?

杨小梅

机器轰鸣的石油炼化车间里,一群身着蓝色工装、头戴安全帽的工作人员挥汗如雨——这是拿到宁波作家邹元辉的新作《续航》后,浮现在我眼前的一幕,一幅火热的工业生产图景。作为邹元辉“工业文学三部曲”的第三部作品,又一次吸引了广泛的关注。《续航》延续前两部作品《启航》《远航》的写作方式,用平实朴素的语言将工业的硬朗与文学的柔美结合在一起。邹元辉创作的工业题材作品因具有饱满的中国工业叙事,已在文学界获得良好反响。

小说的成功之处在于,它用精准的笔触证明,真正的工业文明不在高楼大厦间,而在每一个投身于国家发展和企业变革的平凡身影里,在技术人员反复修改的每一张蓝图里,在前辈对后辈以身作则的谆谆教诲里,在年轻一代义无反顾攻克难关的决心里。那么,《续航》续的是什么呢?

《续航》续的是石化精神的传承和技术强国的尊严。

小说透过“李阿牛”等工业战线小人物的视角,全方位展示改革开放后镇海的工业发展图景,展示我国化工行业对依赖进口的时代困境的强力突围。

这种突围在屡次的工作冲突中变得更为具象化。是更换有问题的本地东海施工队,还是接受德国专家凯恩的提议从日本进口大吊机?在面对这一难题时,即便儿子被打、自己的个人尊严被挑战,李阿牛还是果断放下个人恩怨,和许师兄等前辈一起,齐心坚持用自己国家的施工团队和技术。当甲醛洗涤塔顺利安装完成,施工队长呼延熠手中的指挥旗帜放下,中国、日本和德国的专家检验完毕签字后,面对凯恩竖起的大拇指,仿佛炼化厂立起的不只是57米的吊杆,而是老一辈技术人员对外国质疑中国团队和技术的无声反击。

李磊磊作为技术骨干的成长轨迹,恰是改革开放初期产业技术人员生存智慧的缩影——从图纸设计到商务谈判,从设备维护到技术攻关,他坚实走来。

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军人韩天,也经历着时代发展和思维的变革,他在与领导李阿牛的辩论中理解了“科技竞争是持久战”。这种顺应时代召唤的精神和爱国奉献、自强不息的代际传承,正是工业文明转型的必经之路。

当李阿牛说起“要让每个人有事干、有理想追”时,我们既能看到他对国企改革症结的诊断,也能看到在技术自主的焊缝里,藏着“中国制造”最深沉的浪漫。

《续航》续的是以史为鉴的智慧和开创未来的魄力。

在子女的求学、恋爱、择业等问题上,李阿牛展现出了深明大义的一面,他能引经据典又结合现实来与人沟通。当李磊磊试图用“铅笔皮削出波纹”类比设备保养的次要性时,李阿牛抛出“骄兵必败”的歇后语,将“关羽失荆州”的典故与化工安全规程勾连,点明工业发展的底层逻辑:工业生产必须严谨踏实,不容一丝差错。走进高考考场之前,韩天向小伙伴们展示了一个观察力敏锐的青年对历史的独特见解。李家的准女婿毕栋能结合史实对所从事的教育事业和社会发展现状进行精彩论述……

当李磊磊与韩天的工作设想不一致僵持不下时,李阿牛巧妙地将军事攻坚转化为技术攻坚,用“哈尔滨”号驱逐舰的故事、左宗棠造船的典故、“两弹一星”等科学家的事例,启发韩天从“战场思维”转为“工业思维”,同时阐述了他对从“借船出海”到独立自主研发战略的辩证思考过程。

《续航》续的是两代人之间的教育理念和价值观。

李阿牛的教育理念在父子对话中逐渐呈现。当高考失利的李磊磊不顾母亲傅抱石的强烈反对想要辞职继续备考时,李阿牛并未重弹“学而优则仕”或“学历至上”的老调,而是让儿子亲身感受淬火钢件的温度,让他明白,车床上的螺纹比试卷上的分数更懂中国工业的发展。李阿牛的教育理念体现了父辈对体制规训的超越:实践出真知,读书考大学并不是唯一的出路,扎根实践,才会找到用武之地,实现自身价值,对社会作出贡献。

这种教育智慧在韩天父子身上得到反面印证。韩天曾多次表达对“有一个很好的父亲”的李氏兄妹的羡慕。很有学识的韩父始终反对韩天从军,直到韩天从军审核通过后,拿出一瓶酒和一瓶毒药逼迫父母做取舍。在后来的工作冲突中,李阿牛开明的教育风范在韩天那里也得到“续航”。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以李阿牛为样本,展现了人物的多面性。他对工作执着投入,但有时也疏于照顾家庭;性格中有比较传统且固执的一面,为了孝顺母亲,他坚持从当时发展比较好的东北移居宁波;在家庭内部或与朋友相处中,他常扮演老好人的角色。人物形象的复杂性,在李磊磊、许师兄、瞿永雷和傅抱石等人身上也充分得到体现,使小说更具层次感,更贴近真实生活。

这是一部兼具时代关切与人文关怀的文学作品。《续航》让读者看到的,不仅是一个石油炼化工厂的技术突围,也是两代人开创未来的信念传承,更是一个民族自立自强精神的延续。

2025-07-14 1 1 宁波日报 content_224334.html 1 3 《续航》续的是什么?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