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金伟 文/摄
蓑衣、斗篷、纸雨伞,这三件是百姓家中的老式雨具。
蓑衣过去多是农民使用,如今它更多地出现在饭馆或民宿里——作为一种装饰的物件。我经常跑农村,偶尔还能遇上穿着蓑衣下田的老农。老农对我说:“穿蓑衣要比穿雨衣‘朗气’(通透)得多。”不难看出,他对蓑衣还有着深深的留恋。
蓑衣是一种棕榈制品。棕榈树,又名棕、栟榈、棕树、山棕、棕葵花,其老叶柄基有密集的网状纤维,可以人工剥落进行加工。棕榈树这种特有的纤维叫叶勒纤维,具有拉力强、耐摩擦、有弹性、防寒防潮、透气暖和、防腐耐用等优点。
不过,蓑衣多见于南方,北方几乎看不到,这估计与棕榈树的生长地域有关。从种植棕榈树到剥棕片、抽棕丝、纺棕线、制蓑衣,整个工序并不简单,我想必有工匠参与其中。
如今要找到斗篷更难。20多年前,我在广西农村拍到过戴着斗篷的农民,他们称这种斗篷为“篷避”。之后再也没见过。几年前,我在慈溪桥头镇五丰村乡风文明馆内又与斗篷不期而遇,并且拍到了它的内部构造。照片里的斗篷,其结构较简单,框架由竹篾制成,内衬大竹叶,里面有襻绳,用以挂住双肩。在五丰村见到它,似乎可以证实,家乡慈溪早年也有此类斗篷。
穿着蓑衣、斗篷和雨衣都有碍于放开膀子干活,其中斗篷碍手碍脚的程度更甚。与斗篷相比,蓑衣同时具有保暖作用;与雨衣相比,蓑衣通透不闷气;但穿蓑衣、斗篷挡雨时,还需要一顶斗笠相配,而雨衣则不需要。这是它们各自的优缺点。
下地干活,遇雨是常有的事。这时农民会扯开一只化肥包装袋罩在头上,当作斗篷之用,这是一种应急措施,然而下身仍难免被打湿。
巧妙地利用棕榈纤维、竹子制作蓑衣和斗篷,彰显了古人的智慧。而妥帖地为它们取相应的名称,更凸显了古人的聪明智慧。不是吗?“蓑衣”是“衣”,穿上能遮全身;“篷避”只是个“篷”,戴上只能“避”一下。
如果说蓑衣是农民的雨衣,那么雨伞就是常人都能使用的雨具。
雨伞按材质分,主要有:铁骨薄布的晴雨伞,现在最常用;竹骨油布的黄伞,大凉山彝族喜欢在节日里使用它;竹骨+纸糊+油漆的纸雨伞,目前几乎见不到了;讲究工艺性、表演性的绸伞等。杭州的绸伞颇有盛名,西湖绸伞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它也用竹骨制成,“以绸张面”,摈弃了脆弱的纸张。我想,绸伞应是纸雨伞的升级版。透过它,仿佛看到了南宋皇都临安的繁华。
为何我独迷纸雨伞?这与儿时记忆有关。读小学时,我常常带着纸雨伞去学校。一不小心,伞面被戳一个洞。头几次,我会心疼得哭鼻子。母亲劝慰道:“不要紧,拿到雨伞店里去补一下。”同学们还经常在放学路上打架,纸雨伞被撕破是常有的事,有时甚至被撕得只剩下一副骨架子。
慈溪老浒山东街早先有一家雨伞店,经营纸雨伞,也兼纸雨伞的修补,就在我上学的必经路上。1979年,我进县人民银行工作,银行大楼就在雨伞店对面。但当我某天欲找这家雨伞店时,它已消失不见了。不久前,我请教谙熟浒山老街的胡大新师傅,他说:此店叫胡成康雨伞店,专营纸雨伞,后来歇业了。歇业后,在其店东首又新开了一家店,叫“综合生产合作小组”,纸雨伞的制作、修理是该“合作小组”的服务项目之一。慈溪市三北书画院画师童茂遐曾是纸雨伞的美工,他擅长在伞面上画花。
纸雨伞是当年出门者必携的物品,其实用性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