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军荣
据前日《宁波日报》民生版报道,7月9日,鄞州区东钱湖镇南岸社区的一群小朋友在农田里“撒野”,把社区“共享农场”变成了他们的暑期大课堂。顶着烈日,孩子们掰玉米、采丝瓜、摘荷叶,然后包装成一份份精美的“清凉礼盒”,走街串巷,送给环卫工人、社区高龄或独居老人。
当孩子的脚踏进社区“共享农场”,呼吸到泥土的气息时,他们的身心已浸润于这独特的暑期“教科书”中了。劳动教育不仅仅是简单的体力付出,还是满足孩子的好奇心,以及对知识的渴望。孩子一边享受着劳动的快乐,感受着汗水流淌的欢畅,另一边在潜移默化中理解“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朴素哲理,与上百次的说教相比,更能培育其耐心与韧性。
社区“共享农场”的精妙还在于超越了单纯的劳动教育,构建起完整的“价值传递链”。孩子们将劳动成果包装成“清凉礼盒”,送给环卫工人、社区高龄或独居老人时,在走街串巷中完成了一次生动的社会认知教育。这恰恰是学校课堂上难以获得的,是社会这个大课堂给予的最珍贵的教学成果。
学生暑期的社会实践,不一定要走得有多远,不一定要走进高大上的场所,家门口的“共享农场”就是最特别的暑期社会实践课堂。
在社区“共享农场”的课堂上,孩子们不仅享受到劳动的快乐,还学会了尊重,懂得了责任,学会了爱心传递。这是孩子成长中不可或缺的元素。这些正是社区“共享农场”暑期大课堂留给我们最宝贵的启示。
(欢迎投稿,来稿请发民生邮箱187168466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