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特派员:润物无声惠民生

闻 华

前不久,《宁波日报》头版题为《花开甬城满目新》的报道,介绍了宁波实施文化特派员制度一年来的成果——156名特派员深耕乡土,培育文化团队300余个,开展活动3200余场,更以文化之力撬动乡村增收逾2200万元。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乡村振兴的宏大战略中,文化的力量恰似那股源头活水,为广袤的乡村注入源源不断的生机与活力。自浙江在全国率先实施文化特派员制度以来,宁波积极践行,首批156名文化特派员奔赴田间地头,如春雨润物,无声却深刻地惠及民生、滋养乡土。

文化特派员制度首要惠民之功,在于精准破解了乡村文化供给的“最后一公里”难题。传统的“送文化下乡”等活动,受制于时空限制,往往效果有限,难以真正融入乡土生活血脉。文化特派员制度,则让文化真正成为村民触手可及的生活方式。像文化特派员张红坤蹲守田埂创作的《Hi,土豆》快板,让泥土气息与文艺韵律撞了个满怀。当村民跟着快板词在直播间叫卖土豆,当田头劳作变成“沉浸式”乡村文化秀,文化不再是挂在墙上的标语,而是长在地里的“活教材”。这种“把话筒递给村民、把舞台搭在村口”的实践,正是宁波文化特派员制度的核心密码——不是“送文化”而是“种文化”。

文化惠民的深层价值,在于让文化“既能润心,也能富民”。鄞州区咸祥镇的非遗盘扣,曾是藏在深闺的“指尖技艺”,文化特派员张晓妍带着它走进国家大剧院,让一枚枚盘扣成为时尚单品,更让其变成当地妇女在家门口就能织就的“致富扣”。这种“非遗+文创+市场”的转化,本质上是文化特派员为乡村打开的“双向赋能”通道:一方面,传统技艺借现代设计重获新生;另一方面,村民从文化的“旁观者”变成参与者、受益者。

文化惠民的长久之计,在于培育一支“带不走”的文化人才队伍。据了解,宁波首批156名文化特派员中,有高校教授、非遗传承人、媒体人、设计师,他们带来的不仅是专业技能,更是“授人以渔”的培育理念。在宁海,特派员手把手教村民用短视频记录乡村生活,催生了一批“农民网红”;在慈溪,艺术家驻村开设陶艺工坊,培养出本土陶艺匠人;在镇海,文化特派员牵头成立乡村文化合作社,让村民从文化活动的参与者成长为组织者。这种内外嫁接式的人才联动,破解了乡村文化建设“缺人、缺智、缺活力”的痛点。当前,活跃在宁波乡间的300余个文化团队,80%以上由本土村民牵头运营,这些牵头人既是文化特派员的“学生”,更是乡村文化的“代言人”。

文化惠民的终极愿景,是打破城乡文化壁垒,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在宁波的实践中,文化特派员扮演着“文化摆渡人”的角色:他们把城市的设计理念、市场资源引入乡村,让古村老宅变身“网红书院”、田间地头成为“艺术展厅”,也把乡村的非遗、民俗、自然之美带回城市,让国家大剧院响起宁波走书,让都市商圈摆开乡村文创市集……数据显示,宁波文化特派员推动的3200余场活动中,超40%实现了“城乡联动”——城市的文化需求为乡村产业赋能,乡村的文化资源为城市生活添彩。

实践表明,宁波文化特派员们生动诠释了“润物细无声”的惠民真谛。他们破解文化供给困境,点燃产业振兴引擎,更培育起生生不息的本土文化薪火。当更多文化特派员把脚印留在田埂、把创意写进村落、把初心融进民生,宁波的乡村,必将在文化的浸润中,绽放出更璀璨的惠民之光。

2025-07-10 1 1 宁波日报 content_223612.html 1 3 文化特派员:润物无声惠民生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