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珍果更无加

——关于荔枝那些事

沈周《荔柿图》 故宫博物院藏

赵佶《写生翎毛图》(局部) 大英博物馆藏

朱瞻基《三鼠图之菖蒲鼠荔图》 故宫博物院藏

华嵒《荔枝天牛图》(局部) 上海博物馆藏

娄师白《荔枝与小鸭》

楼世宇

在一千多年前的盛世大唐,杨贵妃想吃一颗新鲜荔枝有多难?看过电视剧《长安的荔枝》,想必你已深有体会。

那么,换作当时的宁波人,想吃荔枝难不难?答案是:一点都不难!因为唐代明州已是货运中转的重要港口,来自南方的荔枝可经海路快速抵达这里,然后沿运河北上。而且聪明的宁波人在荔枝存储这件难事上,也有独创,发明了“盐渍保鲜法”。采用此法保鲜的荔枝,还有一个极具地域标志的名称,叫“鄞荔枝”。可见唐朝的宁波人,在“荔枝自由”这一点上,幸福指数超过杨贵妃。

世人都晓荔枝好。所以千余年来,有人吟诗,有人歌赋,有人作画,寄托对那小小荔枝的赞美与向往,让后人感悟与共情。

从“妃子笑”到“鄞荔枝”,宁波先民有保鲜秘笈

电视剧《长安的荔枝》源于马伯庸的同名中篇小说,小说的灵感来自杜牧《过华清宫三首·其一》中的那句“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那么荔枝从哪里来?

李肇的《唐国史补》来了个“神补刀”。这部被认为可信度很高的历史笔记揭晓了答案——广东南海(今属佛山市)。可是,将荔枝从位于岭南的南海运到长安,远隔万水千山,这“快递”成本也着实太高了。

直到今天,看过《长安的荔枝》的人们,心中仍存一个疑问:中华地大物博,南方产荔枝的地方很多,为什么非要选五千里外的岭南货?

气象学家研究指出,唐朝处于中国历史上第三个温暖期,气温比之前的魏晋和现在都高。诗圣杜甫就曾吐槽当时夏季的天气:“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肠。”这也给荔枝树的种植提供了更大的区域。所以,唐代种植荔枝树的地方比现在多。

近日,《北京青年报》刊发《在唐朝,哪儿的荔枝最甜?》一文,称:“根据古人的记载,明州的鄞县也产荔枝。”虽然该文没有指明是哪位古人或哪部古籍有此记载,但宁波人在荔枝存储这件事上提供过“解法”却是板上钉钉。五代时期吴越国末代君主钱俶的侄子、北宋文学家钱易,在他的《南部新书》中写道:“东川每岁进浸荔枝,以银瓶贮之,盖以盐渍其新者,今吴越间谓之‘鄞荔枝’是也。”

《南部新书》是一部笔记小说,以记载唐代轶事为主。按照钱易的描述,在唐代,四川东部一带每年向朝廷进贡“浸荔枝”,又叫“盐渍荔枝”,装在银瓶里,用盐水浸泡,吴越一带称以此法保鲜的荔枝为“鄞荔枝”。北京青年报的文章指出,“当地(东川)和蜀中一样每年向朝廷进贡盐渍荔枝,江南人将鄞县产的盐渍荔枝称作‘鄞荔枝’”。

有了宁波人发明的保鲜方法,南方各地往唐都长安运送荔枝时,不再需要像《长安的荔枝》里提到的那样,涉及水陆驿站153个,调用上万人力,大量骑使、驿马、快舟、桨手、纤夫,平均每60里一换,换人、换马,耗费银钱高达56720贯,而且口感也比剧中“荔枝使”李善德说的“荔枝煎”新鲜得多。

杨贵妃的童年在蜀州(今成都崇州)度过,她也吃过四川的荔枝,然而,谁叫她是唐玄宗“三千宠爱在一身”的女人呢?因为“南海所生(荔枝),尤胜蜀者,故每岁飞驰以进”,贵妃指定要吃岭南货,于是苦了那些千里驱驰的“李善德”们。

文人妙笔生花,荔枝名扬四海

杨贵妃要吃新鲜荔枝,原因当然很简单——好吃!

荔枝的美味,在于甜度纯净不腻,味觉层次丰富,一口咬下去,那汁儿,如同琼浆玉液。而且它的颜值,也极其诱人,剥开嫣红的外壳,果肉雪白。苏轼哪怕被贬到遥远又荒凉的惠州,只要能“日啖荔枝三百颗”,他便愿意“不辞长作岭南人”。

历史上吟咏过荔枝的,又何止苏轼。

西晋的左思,就是文章使洛阳纸贵的那位,只因蜀地“旁挺龙目,侧生荔枝”,一口气挥就《蜀都赋》,“布绿叶之萋萋,结朱实之离离……孔翠群翔,犀象竞驰”,夸尽当地之美。

不过,对荔枝更精准的“种草”者,无疑是来自广东韶州(今韶关)的宰相张九龄——盛唐时期的“岭南第一人”。“南海郡出荔枝焉。每至季夏,其实乃熟,状甚环诡,味特甘滋,百果之中,无一可比。”从岭南到了长安当官后,张九龄曾向同僚盛情推介家乡的荔枝,可惜同僚中除了一个到过广东的“刘侯”外,其余人对荔枝的美味“固未之信”。张九龄写《荔枝赋》,“蒂药房而攒萃,皮龙鳞以骈比,肤玉英而含津,色江萍以吐日。朱苞剖,明珰出,冏然数寸,犹不可匹”,论证荔枝天下最棒。

当代作家杨朔有散文《荔枝蜜》,写的是广东从化漫山遍野的荔枝。著名科普作家贾祖璋则有一篇说明文《南州六月荔枝丹》,不仅普及了荔枝的科学知识,也展现了我国悠久的荔枝文化,是科普写作的典范之作。两篇文章都曾入编中学语文教科书,影响深远,哪怕在物资匮乏的年代,也让这种南方好物闻名全国。

在讴歌荔枝这方面,宁波文人自然不会缺席。明代担任过福建盐运司同知的屠本畯,是一位博物学家,不光写有《闽中荔枝谱》(又作《闽中荔枝通谱》)这样严谨的科学著作,还创作了大量关于荔枝的诗歌,仅《荔支纪兴》就有26首之多,“旋沉荔花蜂酿蜜,清香不减蔗浆寒”,让人闻香识佳果。

无数丹青高手,皆以荔枝入画

荔枝这种口感与颜值“齐飞”的佳果,又岂能被画家放过?

宋徽宗赵佶的《写生翎毛图》中,荔枝是绝对的主角。该图绢本设色,纵25.5厘米,横267厘米,现藏大英博物馆。徽宗画荔枝树一株,枝干挺拔,叶片翻飞,果实累累,红艳欲滴。那荔枝,圆润饱满,色泽鲜艳,似触手可及。为突出荔枝的诱人,旁边又绘几丛栀子花,洁白如雪,与荔枝的红相映成趣。树间有青冠雀、寿带鸟、绿绣眼等禽鸟七只,姿态各异,栩栩如生。又有蝴蝶一只,翩翩起舞于花间,使画面增添无限情趣。纵观全画,无论用笔、赋彩还是构图、写生,均无可挑剔,加上卷尾“天下一人”的御笔和花押,尽显皇家富贵气派,堪称北宋工笔花鸟的扛鼎之作。

明宣宗朱瞻基画过《三鼠图卷》,画卷由三件画作组成,其中两幅的主角都是荔枝。《菖蒲鼠荔图》工笔设色,画中小鼠啃破红荔,狡黠的眼神警惕张望。荔枝以重彩渲染,果肉裸露,石和菖蒲则施水墨小写意,形成“红与黑”的视觉冲击。另一幅《食荔图》为工笔团扇,以瓷青纸为底。白鼠啮食三荔,红果、绿叶、蓝底交织,夜幕下的偷食场景被“逮个正着”,颇有趣味。

明代吴门画派的领袖、“明四家”之首沈周,画过一幅“水墨版”的《荔柿图》。该画被编入“中国历代绘画大系”之《明画全集》,2023年“盛世修典——‘中国历代绘画大系’成果展·宁波特展”举行时,其出版打样稿曾在宁波美术馆展出。

《荔柿图》以荔枝与柿子两种果品为题材,借其谐音“利市”,传达吉祥美好的寓意。画中的荔枝枝条摇曳、果盈叶茂,下方绘有两颗圆润饱满的柿子,一派硕果累累的景象,显得生动而真实。沈周结合南宋画家法常(号牧溪,是禅画艺术的宗师,对日本水墨画产生了直接和深远的影响)的水墨表现形式,运用扎实的写意技巧,笔触自然纵逸、劲健有力,墨色浓淡相间,展现了对自然美的敏锐洞察和对生活乐趣的深刻理解,具有浓郁的现实生活气息。

此外,还有南宋赵大亨,明代文徵明,清代“六家”之一恽寿平、“扬州八怪”之一罗聘,以及现当代的齐白石、王雪涛、李苦禅、娄师白、周昌谷等,也都画过荔枝图。这些画作,或工笔,或写意,或设色,或水墨,展示高超艺术功底的同时,也体现了画家对生活的热爱。

有意思的是,因为岭南盛产荔枝,这些画荔枝的画家中,尤以岭南画派的人数居多。比如清代的居巢、居廉兄弟,运用撞水撞粉技法表现荔枝的氤氲水汽,奠定了岭南荔枝画的基础。近现代则有高剑父、陈树人、容漱石、赵少昂、关山月、黎雄才、梁金泉、方土等,他们注重写生,求新求变,以不落俗套的笔墨和章法,展现荔枝等岭南风物的和谐之美,在绘画史上形成一道别样的风景。

不由得想起某品牌《长安的荔枝》联名文案中的一句:“历史与当下,不变的是,好味都该被珍惜。”

2025-06-30 ——关于荔枝那些事 1 1 宁波日报 content_221700.html 1 3 世间珍果更无加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