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 征
“景区物价会直接影响游玩体验,龙潭大峡谷内外同价,让我们感受到了久违的用心和诚意。”5月28日,湖北的李宁带着全家在河南洛阳龙潭大峡谷景区旅游,这里1元的冰棍、2元的矿泉水、2.5元的黄瓜等平价商品,让他赞不绝口。今年5月起,曾因运营公司资不抵债进入破产程序的河南洛阳龙潭大峡谷景区,因平价商品走红网络(6月1日央广网)。
在“门票经济”式微、“二次消费”异化为变相掠夺的行业语境下,河南洛阳龙潭大峡谷用1元冰棍、2元矿泉水的“白菜价”,完成了从“国内首个倒闭5A级景区”到现象级网红地的逆袭,实现了旅游总收入从不足2000万元到近亿元的跨越。其走红,本质上是一场对行业潜规则的颠覆:当多数景区沉迷于“一瓶水翻5倍、一根烤肠卖15元”的暴利乱象时,龙潭大峡谷用“景区内外同价”的朴实承诺,重新定义了景区与游客的关系。
客观而言,景区进货需要成本,所以景区商品价格高一些,人们可以理解,但是一些景区不仅商品价格高得离谱,而且对于商品成本从来不公开,更不会明码标价,有的商店干脆依据顾客多少、销售快慢来定价,这就违背了商业道德,也将游客当成了“待宰羔羊”。
而龙潭大峡谷景区通过邀请游客代表参与定价、公示成本构成,将“景区溢价”置于阳光之下。这种“明码标价+成本公示”的组合拳,不仅回应了公众对价格公平的诉求,更用制度设计打破了“信息不对称”的行业痼疾,让游客从被动接受者变为规则制定者。
龙潭大峡谷的成功表明,“让利”不等于“血亏”。通过缩小单笔利润换取更大客流,景区形成了“规模-口碑-收益”的良性循环。数据显示,其餐饮住宿价格较同类景区低30%,却实现了客流量同比增长23%的爆发式增长。这种“薄利多销”的传统商业智慧,在过度商业化的旅游业中反而成为稀缺资源。
此外,不同于“运动式降价”的营销噱头,龙潭大峡谷将平价策略内化为长效机制。商业管理部门每日巡查、民生商品价格听证会、与乡镇物价动态对标等举措,构建了“自律+他律”的立体化监管体系。这种治理升级的本质,是将游客体验从“一次性消费”转化为“长期信任资产”。
当前,一些景区出现信任危机,最主要原因是在“门票经济”向“二次消费”转型过程中,商品价格提升幅度太大。当景区将二次消费异化为“强制购物”“拍照陷阱”等变相掠夺时,实则在透支游客的信任。龙潭大峡谷为行业提供了两条可复制的路径:一是打破特权思维,将游客视为需要长期维护的客户;二是重构定价方式,用价格听证会、动态调价机制替代“拍脑袋定价”。
在过度商业化的今天,价格上“真诚待客”确实能成为旅游业最稀缺的竞争力。当越来越多的景区开始反思“门票经济”,当“平价”从个案升华为行业共识,或许我们将见证旅游业向“信任经济”过渡的巨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