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周颖 记者 陈敏
5月18日8点,宁波市中心血站献血大厅里,一个熟悉的身影准时现身,引得众人纷纷招呼。“朱哥又来献血啦!”“朱哥今天来得真早!”
此起彼伏的问候声里,朱松波笑着挽起衣袖,完成了第328次献血,总献血量达11万毫升。成年人的总血量通常为体重的7%至8%。例如体重60公斤的成年人,血量约为4200毫升至4800毫升,以此换算,朱松波的献血量相当于全身换血22次。
廿四载献血“长跑”
2001年7月,北京申奥成功,朱松波和同事也想做点什么来纪念这个特殊时刻。一番讨论后,他们决定去献血。没想到,这一次偶然的决定,开启了他长达24年的热血征程。
“针头扎进去时手心都是汗。”回忆起初次献血的场景,他记忆犹新,“但看着血液流入血袋,想到可能会救回一条生命,突然就不紧张了”。
从最初每半年一次的全血捐献,到成为机采血小板的常客,他的献血频率随着认知的深入逐渐增加。24年来,朱松波获得了8次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并荣获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终身荣誉奖、无偿献血志愿服务终身荣誉奖、浙江省无偿献血之江杯奖等。
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让无数家庭支离破碎。地震发生后,灾区急需大量血液。朱松波得知后,第一时间赶到献血点献血,为灾区贡献一份力量。
热血薪火传甬城
起初,朱松波的家人并不理解他的行为。
随着时间的推移,家人看到了他对献血的热爱和执着,也逐渐了解到献血的重要意义。他们开始主动学习献血知识,成为他的“健康监督员”,在生活中给予他更多的支持和关心。在朱松波的影响下,他儿子也深受触动。今年27岁的小朱在街道组织的献血活动中,主动加入了献血队伍,完成了人生中的第一次献血,400毫升的全血是传承,更是爱的延续。
2014年,朱松波加入了“红色爱心”无偿献血志愿者队(现已并入鄞州区“红色力量”慈善义工大队)。在这里,他从单一的献血者变身为爱心传播者。朱松波不仅用亲身经历去感染和带动身边的人,还经常参与献血知识讲座,向社区居民普及献血常识,打消他们的顾虑。在他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人加入献血行列,形成了一个充满爱与温暖的“献血朋友圈”。
朱松波表示,选择成为一名志愿者,是因为他深知献血者在献血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困惑和困难,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献血者提供更贴心的服务,让他们在奉献爱心的同时,也能拥有良好的体验。
对比20年前,朱松波感慨万千。他回忆道:“那时候填表要手写,体检要排队半小时,全城没几个献血点,很多人对献血了解不多。”而现在,献血环境有了显著改善,设备更加先进,服务更加贴心,献血点遍布城市各个角落,越来越多的人主动参与献血。
当被问及为何能坚持献血24年时,朱松波的回答朴实而又坚定:“一开始只是觉得献血是一件好事,能帮助别人。慢慢地,献血就成了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次想到我的血液能挽救一个人的生命,就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
如今已经57岁的他,马上就要到献血年龄上限。“只要身体允许,我会一直献下去,就算年龄到了,还可以参加志愿服务,把这份爱心传递给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