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宁波基层医疗一线,有这样一群“健康守门人”:他们用脚步丈量城乡,用专业守护健康。
昨天是第15个“世界家庭医生日”。近日,记者走近四名扎根一线的家庭医生,记录他们在繁忙的基层医疗背后的暖心故事。
从高山村落到滨海小镇,从慢性病管理到危急救治,这些白衣天使24小时在线坚守,织就了一张覆盖城乡的健康防护网。
记者 陈敏 文/摄
她,27年坚守在高山村
清晨5点刚过,单艳芸就轻手轻脚地起床了。27年来,每天5点起床已经成为她的习惯。
竹丝岚村海拔500多米,距离横街镇中心21公里,是海曙区最偏远的村落之一。5月14日上午8点多,山村的晨雾还未完全散去,当记者赶到村卫生室时,单艳芸已经看完了几十个病人,“山里人起得早,看病更要赶早”。
送走最后一名村民,单艳芸背上药箱走出卫生室。
“王奶奶,今天感觉怎么样?”单艳芸熟门熟路地推开一扇斑驳的大门,83岁的王奶奶去年摔断腿后,就成了她的重点关注对象。只见她蹲下身,卷起老人的裤腿,用指腹在穴位上熟练地按压。“这里,还有这里,每天都要按一按。”她在老人腿上用圆珠笔做着标记,动作轻柔。
走在村道上,此起彼伏的招呼声不断。村民不叫她“单医生”,都亲热地喊她“艳艳”。一位扛着锄头的大叔停下脚步:“多亏你的药,我老伴昨晚睡得可香了!”
养老院里,81岁的周老伯早就在门口张望,看见单艳芸,老人咧开缺牙的嘴笑了。单艳芸从药箱里掏出几盒药,轻声叮嘱:“这个饭后吃,这个一天两次。”药箱里,一本翻得卷边的登记本格外显眼,上面用不同颜色标注着30多名重点关注老人的健康状况。
“前年大雪封山,公交车停了,艳艳愣是沿着结冰的山路走了一个多小时来给我们送药。”说着说着,陈奶奶红了眼眶。而孔大爷一直记得,那年自己因肛周脓肿行动不便,是艳艳连续10多天每天中午上门为他换药。
在单艳芸诊室的抽屉里,珍藏着一封特别的感谢信。大红纸上,100多个签名密密麻麻,有些还按着红手印。这是两年前村民集体送给她的,一起送来的还有一面锦旗,上书“坚守高山二十载 百姓健康守护神”。
27年接诊村民15万余人次,单艳芸从“小单”变成了“单阿姨”。她的手机里存着200多个村民的紧急联系电话,27年来从未关过机。“洗衣机坏了找艳艳”“手机不会用找艳艳”……在村民心里,她早就不只是一个医生。
夕阳西下,最后一班公交车要发车了。单艳芸轻轻带上门,随身的药箱里装着一张纸条,上面记录着第二天要给几位老人带的新药。
我只信任你,就在这里治病
清晨7点,宁海县深甽镇中心卫生院3号诊室,刘申巧刚整理好血压计,诊室的门就被推开了。
“刘医生,又来麻烦你了!”俞阿婆来自马岙村,为了赶第一班公交车,她天还没亮就出了门。
“阿婆快坐下。”刘申巧熟练地卷起老人的袖子,“上压135,下压80,控制得不错!”她边说边在病历本上记录着。这样的场景,在她从医的28年里,几乎每天在重复。
1997年,刘申巧来到这个山区卫生院,从此扎下根来。每天7点钟就提前开诊,医术高,服务态度好,这是村民对刘申巧的一致评价。
在沙地村王大爷心里,刘医生就是他的救命恩人。两年前的4月18日,老人感觉胸口有点闷,便独自去卫生院找他的家庭医生刘申巧。刚到诊室门口,老人喊了一声“小刘”,便倒在了地上。“中风!”刘申巧立即作出判断。她一边拨打120,一边紧紧握住老人冰凉的手:“王大爷,坚持住!”所幸送医及时,老人脱离了生命危险。之后,刘申巧每周都会背上器材上门为王大爷做康复治疗。3个月后,老人颤颤巍巍地说了一声“谢……谢”,说完已经泪流满面。
今年4月6日凌晨4点17分,值班室电话骤然响起。“小刘,我肚子疼……”张阿姨的声音虚弱无力。“别怕,我在医院等您!”刘申巧迅速准备好急救设备。到了卫生院,老人被确诊为急性胆管炎,刘申巧建议立即转院,老人却紧紧抓住她的手:“我只信任你,就在这里治!”4天里,刘申巧时刻关注着张阿姨的身体状况。张阿姨康复后,特别送来了亲手缝制的护膝:“山路难走,走村入户时记得套上。”捧着这副针脚细密的护膝,刘申巧仿佛捧着村民的一颗真心。
从急症抢救到慢病管理,作为家庭医生,刘申巧真心对待每一名服务对象。59岁的糖尿病患者方大叔曾是一名很不“听话”的患者,他患糖尿病多年,却不肯好好控制饮食。刘申巧便一次次拉着大叔到菜市场,“南瓜要挑拳头大小的,黄瓜和菠菜随便吃……”半年后,方大叔的空腹血糖从12mmol/L降到了7mmol/L。以后每次见面,方大叔都会笑着打趣:“你比我亲闺女还唠叨!”
爱“多管闲事”的家庭医生
在鄞州区姜山镇,提起鄞州区第二医院医共体姜山分院家庭医生陈晓霞,许多居民会竖起大拇指。这位年轻的基层医生,凭借敏锐的职业嗅觉和“多管闲事”的执着,一次次从细微的异常数据中揪出潜在的健康威胁,成为居民心中当之无愧的“健康守门人”。
“要不是陈医生,我可能就被耽误了!”昨天,已康复出院的郑大伯特地给陈晓霞打来电话道谢。
一声谢谢的背后,是一个惊心动魄的救治故事。
去年6月,郑大伯的体检报告显示肿瘤标志物Ca199轻微超标(42U/ml),这个细微的异常却引起了陈晓霞的警惕,她即刻联系郑大伯,协调将他转诊至鄞州区第二医院总院,加急完成胃肠镜、全腹增强CT等系列检查。可是,检查结果并未见异常。难道只是炎症波动?一向爱“多管闲事”的陈晓霞在病历本上画下一个醒目的红色三角标记,坚持要求郑大伯每两周复查一次。
陈晓霞在手机备忘录里记下郑大伯的复查日期。接下去的3个月,每次复查前,她都会准时打去提醒电话,并主动追踪数据变化。当Ca199数值从42飙升到1600时,即便PET-CT检查显示“未见恶性病灶”,陈晓霞依然坚持“必须再做一次B超”。她亲自联系B超室主任:“任主任,麻烦您再扫一遍郑大伯的肝胆胰脾,重点检查胰腺部位。”正是陈晓霞的“执念”挽救了郑大伯,最终在胰头部发现直径2厘米的隐匿肿瘤。凭借她提供的完整动态数据链,上级医院在48小时内为患者开启手术绿色通道。“要不是家庭医生的坚持,后果不堪设想。”郑大伯的主刀医生感叹道。
从医12年,这样的故事可不止这一个。在陈晓霞的字典里,没有“偶然波动”的轻率结论。去年4月,她通过细致问诊发现,慢阻肺患者陈大伯的轻微症状实为急性发作前兆,通过及时干预避免了病情恶化;去年10月,面对陆大伯胰腺B超异常但肿瘤标志物正常的“矛盾”结果,她坚持转诊……“这些数据关乎生命,我们必须对每一个异常的发现负责。”陈晓霞说。
陈晓霞和很多签约居民是微信好友,深夜回复咨询是常态。她习惯调阅区域医疗平台档案,横向对比每位患者的历年数据,遇到疑难病例,她总是不厌其烦地向上级专家请教。这种“全周期健康管理”模式,让姜山分院院长深有感触:“陈医生证明了家庭医生不是‘开药机器’,而是分级诊疗的关键支点。”
在姜山分院采访时,正好有一位姓张的阿姨拿着体检报告来找陈晓霞。“陈医生看过了,我就放心了。”这句朴实的话语,或许就是对这位爱“多管闲事”的家庭医生最好的褒奖。
他是高山村的“120”
5月15日下午,大堰镇卫生院医生罗益锋陪山门村80多岁的毛阿婆去奉化区人民医院复查。前些日子老人突然头晕,子女不在身边,罗益锋全程陪同检查,确诊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后立即安排住院治疗。“多亏了罗医生!”康复后的阿婆紧紧握着他的手说。
大堰镇位于奉化西南山区,60岁以上的老人占常住人口的70%。山高路远、交通不便,对许多老人来说,罗益锋这样的家庭医生就是他们的“移动医院”。
去年9月,台风“贝碧嘉”“普拉桑”接连来袭。柏坑村的王秀表急得团团转,90岁的老母亲导尿管到期需要更换,可这样的天气根本无法下山。他试着拨通罗益锋的电话,对方却没有片刻犹豫:“别急,我马上来。”
狂风暴雨中,罗益锋驾着车在盘山公路上艰难前行。平时10多分钟的路程,他开了半个多小时。到了村口,还要步行经过一段泥泞的山路。当浑身湿透的罗益锋出现在家门口时,王秀表眼眶一热,半天说不出话来。
换完导尿管,罗益锋连口水都没喝,又匆匆赶往四岙村,75岁的王大爷因胆囊癌晚期无法进食,急需输注营养液。罗益锋在昏暗的灯光下为老人检查身体、调整输液速度,直到老人情况稳定才离开。
冬天的大堰镇时常被大雪封山。有一年,连续三天的暴雪让盘山公路彻底瘫痪,村里的老人面临断药风险。
“走,我们送药去!”罗益锋和几位同事在药箱里装满药品就出发了。
白茫茫的山路上,一群“白大褂”深一脚浅一脚地前行。两人在前铲雪开路,四人轮流抬着五六十斤重的药箱。羊肠小道又窄又滑,稍不留神就会摔跤。当他们一身泥一身汗地出现在镇上海拔最高、路途最远的韩学士村时,等候多时的老人激动地迎上来。
从医13年,罗益锋的足迹遍布大堰镇的每一个村庄。他的手机24小时开机,村民们的电话随时会打进来。有时候是半夜发烧的孩子,有时候是突发胸痛的老人,无论什么时候,他都会第一时间回应。
罗益锋曾先后被评为奉化区优秀家庭医师、宁波市基层优秀医生。但对他来说,最看重的荣誉是村民那句朴实的评价——“有罗医生在,我们心里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