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畅
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让人们的物质和精神世界同样富足。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始终坚持文化建设着眼于人、落脚于人。文化强国之‘强’最终要体现在人民的思想境界、精神状态、文化修养上。”文化建设之所以强调要“见人”,是由这样三方面的因素决定的:一是文化是由人创造的,必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充分调动人在创造文化中的这个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二是文化建设的对象是人,也就是说,文化建设是为人服务的,因而就必须把“着眼于人、落脚于人”放在突出位置上;三是文化建设是一个动态的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建设也在不断地发展、提升,并有赖于人的总结完善、积累提升、创新进步。加强文化建设,把“见人”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必须在“三个加大”上下苦功。
加大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能力建设的强度。在推进文化建设中,首先要提升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能力,增强人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为此,必须做到“三优”:一要实施优质生产。坚持“两为”方向,坚持“双百”方针,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推动文化产品创作生产更加关注现实、关注生活、关注人民,提供高质量、多种类的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二要坚持优化服务。把激发创新创造活力作为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加快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和生产经营机制,“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发展,健全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机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从而形成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格局。三是要实行优先投入。提升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离不开文化生产的资本、资源、劳动力、技术等要素的融合投入。为此,要坚持优先投入的理念,通过不断完善要素投入,建立起“跟得紧、贴得近、用得上”的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生态系统。
加大宣传、教育和阵地建设的力度。坚持文化建设着眼于人、落脚于人,就必须切实加大宣传、教育和阵地建设的力度,做到“三个注重”:一是要注重文化宣传。坚持守正创新,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帮助人民群众更多更好学习文化知识、接受文化审美、提升文化素养。二是要注重文化教育。坚持循序渐进、因地制宜的原则,从人民群众的认知程度和可接受程度出发,通过设计载体,丰富形式,进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文化教育,给人民群众提供心理支撑、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三要注重阵地建设。既要做到资源“下沉”,不断夯实基层基础,增强面对面交流的教育引导效果,又要广开门路,搞活形式,不断发挥媒体阵地、文娱阵地、展览阵地等多种功能性文化阵地,在“重视发挥文化养心志、育情操的作用,涵养全民族昂扬奋发的精神气质”中的独特作用。
加大高水平文化队伍建设的效度。文化建设要“见人”,一方面要强调以文化人的作用,另一方面则要加强文化队伍建设,提高文化工作者的整体素质。加强文化队伍建设,必须坚持做好“育、用、管”三篇文章。积极“培育人才”。人才是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是促进文化建设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所在。加强人才培育,必须通过加强规划、跟进培育、建立机制等,来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锐意创新的高水平文化人才队伍”。善于“使用人才”。要按照“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原则,尽最大努力把每一位文化人才放到合适的岗位上,让他们在文化舞台上尽情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严格“管理人才”。文化队伍既要加强严格管理,确保文化人才坚守德艺双馨,为文化事业繁荣做出积极贡献;又要营造宽松和谐的文化环境,不断激发文化人才的创造力、创新力,为人民群众奉上更多精美作品、精神食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