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四重逻辑

近年来,在科技创新的竞技场上,广大民营企业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图为杭州宇树科技有限公司展厅内的四足机器人(新华社发)

潘毅刚

观点提示

民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推动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力量。

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民营经济从草根经济发展壮大为强国富民的生力军。变化的是民营经济的分量越来越重,不变的是民营经济作为引领时代变革中的先锋,始终发挥了关键性作用,成为引领我国经济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当下,在前所未有的逆全球化环境之中,在力度空前的逆周期调节提振经济政策支持之下,广大民营经济理应看清大势、创新应变,抓住新机遇,把握好四重逻辑,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坚定地走新质生产力引领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把握好国家强盛与企业壮大的内在逻辑

企业壮大与国家强盛互为支撑。国家强大繁荣,企业发展空间就更广阔。广大企业壮大发展,国家也就必然强盛。当前,世界经济发展规则正面临快速革新的关键时期,不稳定与不确定上升,世界经济增长减速、发展分化的风险和挑战有增无减,惯有的经济发展模式和路径在周期变化中发生了巨大变化,对经济运行产生持续冲击,这无疑对外向度高的民营经济发展带来了挑战。

对于发展者而言,变化是永恒的,变化并不足惧。穿透短期变化影响,在均衡与重构之间,民营经济必须看到的确定性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步伐不会因为任何影响而停滞,中国干好自己的事情的决心不会变,中国中长期发展有利的条件不会变。“他强任他强,清风拂山岗”,未来中国仍将是全球经济增长的最大贡献国,具有强大发展韧性和潜力,增长在主要经济体中保持领先;拥有超大规模的市场优势和巨大的内需潜力,中等收入群体规模超过4亿人,新型城镇化和消费结构升级持续推进,生产生活方式的数字化、绿色化转型加速,将持续释放出巨大需求;中国依然是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产业链配套能力全球领先,制造业规模居世界首位,不少领域科技创新水平已处于国际前沿。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更是对未来五年制度改革的方向做出了可预期的安排,我们“工具箱”里尚有较多政策储备,这些都是经济回升向好的最大底气。

变局之中,民营经济面临的发展机遇不是变少了,而是随着国家的强大变多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所强调的:新时代新征程民营经济发展前景广阔、大有可为,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大显身手正当其时。对于民营经济而言,在外部极不确定的环境下,发展机会来自国家向上发展的信心和底气,与其更多纠结于不能把握不确定的政经变化,不如在自身发展中努力,坚定国家昌盛的信念,坚定向上发展的信心,在世界经济格局重塑中,从被动顺变迈向主动识变,从应激应变迈向引领变革,成为国家战略和方针政策的坚定执行者,进入新发展阶段,坚持新发展理念,加快适应新发展格局,做自己确定的事,做好自己有把握的事,做对国家和经济社会发展最迫切最紧要的事。

把握好国际开拓与扩大内需的市场逻辑

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一直以来是民营经济最大的市场竞争力,也是广大民营企业在新形势中的竞争优势和底气。当前,民营经济正面临从长期以来“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国际大循环”模式向“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模式转变,这就需要民营经济用好自身机制灵活的优势,立足国内、面向全球,形成内外能力一体、战略一体、机遇一体、市场一体的竞争力。

一方面,要在深耕国内市场中开拓蓝海。摆脱习惯在外部需求支撑下的规模扩张逻辑,探索适应在外部环境变革下的内外平衡发展模式,探索内外贸一体化的发展模式,既不丧失国际化发展竞争力,又能在内外市场竞争之间找到稳定锚点、灵活切换,用好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形成区域贸易投资一体化和全球化发展的综合新优势。一是加快适应更细分、更多世界市场区域的竞争,提升产品差异性和服务竞争力,面对更多的同质的国内外同行进行差异化发展。二是要适应外部技术遏制的约束,有更强的科技竞争力和创新力,摆脱对外部技术的过度依赖。三是要适应更多层次消费者需求变化,优化生产力投资布局,避免陷入内卷式竞争,加快提高适应国内品质消费升级和提升外贸业务抗风险能力并重的能力。

另一方面,要在链接全球市场中主导变革。国际环境变局,也蕴藏着市场重构机遇。近些年来,中国企业面对的世界市场格局变革加速,跨境电商、数字贸易、服务贸易新业态、新模式加速涌现。中国与贸易伙伴比重关系逐步改变。2018年至2023年,美国在中国贸易中的比率下降了2.5个百分点,东盟(ASEAN)比率上升了2.6个百分点,已第5年成为中国最大贸易伙伴。贸易投资结构内涵也在发生重要变化。自2013年以来,中国连续11年稳居全球第二大服务进口国,是210个国家和地区的出口市场,60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出口市场。数字贸易和绿色化成为推动服务贸易增长的新动能、新动向。可数字化交付的服务贸易占比从2016年的28.8%提升至2023年的41.4%,对服务贸易增长贡献率近七成。以绿色、低碳、生态为目标导向,以低碳技术、环保技术、清洁能源技术为支撑的新业态、新模式加速涌现。

在此背景下,广大民营企业要思考如何在制度型开放的新时期,树立开放发展全球领导力的勇气,适应生而全球化的变化,主动在更宽范围、更深层次的高水平开放中抓住机遇,加快布局突围,提升资源配置力、全球辐射力、制度创新力、国际竞争力,把自身打造成为全球化发展中的产业链技术中心、价值链控制中心、供应链牵引中心,形成内外一体的品牌出海、服务出海、数字出海、投资出海、平台出海等新模式,增强高水平开放“话语权、定价权、规则权”。有能力走出去的民营企业必须适应从市场全球化,到资源全球化再到组织全球化的巨大转变。这既是为国家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作出新贡献,也是找到实现自身第二增长曲线的北斗星辰。新时期民营企业开放发展之路,将是一条充满鲜花与荆棘之路,但也将是一条广阔大道,纵然风高浪急,只要深深扎根中国,勇敢地走出去、走上去,必能创造美好未来。

把握好科技引领与需求牵引的创新逻辑

民营企业壮大发展,要统筹好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的关系,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从全国看,民营经济集中了超过80%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92%以上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和超过60%的A股上市公司。民营企业是产业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步伐加快,传统产业焕发生机、新兴产业蓬勃发展、未来产业布局成势。

同时,必须看到,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是创新,创新是一个效率概念,也是一个循环概念,创新并不简单等于科技创新。占绝大多数的民营企业面对的是,作为推动经济增长和就业收入基本依托的传统产业,一边是以科技创新驱动引领供给的新质生产力,另一边是涉及就业和衣食住行需求牵引的现实生产力,二者均至关重要,相互牵引。总体上看,新质与传统(现实)生产力的比例关系常是二八开或三七开。面向产业焕新,广大民营企业发展不能一味追逐热点和概念,而是要结合自身特点,面向现实需求,找到自身产业和产品定位,实事求是、因企制宜,主动顺应和加大新技术新模式在现实产业中的使用,实现技术更替、效率提升、市场扩大。

条条大路通罗马。产业新质化,不止高端化一途,服务化、绿色化、数字化甚至要素配置的效率化都能实现产业新质化。就如占了我们经济比重百分之十几,处在调整期的房地产行业,似乎是个没落落后的生产力,但它也完全可能在新质生产力中有一席之地,因为老百姓认同的好房子、新一代房子一定是智能化、绿色化、装配化的新质产品,在很长一段时间它仍是重要支柱产业。衣食住行游购娱领域都有大量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新质生产力的先进,不独是技术的先进,现实生产力只要它能向前一步,是市场需要的、能实现创新改进并盈利又再创新投入生产循环的,都可作先进生产力看。更重要的是,大量现实生产力的场景也为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巨大应用需求。这也提醒广大民营企业,在新质生产力引领浪潮中,要更加注重需求牵引,把量大面广的现实生产力摆在重要位置是必然选择。一言概之,发展新质生产力所有企业、所有行业皆可有为。

把握好公平创富与和谐共富的人本逻辑

民营经济是社会创造财富、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我国民营经济贡献了50%以上税收、固定资产投资和外贸进出口额,以及60%以上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城镇就业岗位和90%以上城镇新增就业,广大民营企业更是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曾对民营企业家提出“胸怀报国志、一心谋发展、守法善经营、先富促共富”20个字寄语和勉励。

最好的创造财富的模式本身就是共享财富。民营企业助力共同富裕,绝不是要劫富济贫,而是在公平创造财富过程中,坚持人本逻辑,满足人的需求、成就人的成长,在为社会创造服务产品的同时,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实现客户、员工和利益相关者的价值,这是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共同富裕的应有之义。

由此来看,公平创富与和谐共富的连接点,只有一个,那就是人。当前面对中国人口增长放缓,老龄化少子化趋势加剧,人口数量红利消减,社会上一部分人对未来发展产生了悲观情绪。确实,我们看到人口这个慢变量近些年发生了转折性变化,中国社会正面临一场深刻而持久的人口转型。老龄化和少子化的叠加,必然带来供养负担加大,人力成本的攀升以及与人口增长相关需求变化。但真正的企业家,不仅看见其中的成本上升和挑战,更应看见机遇和社会责任。

人作为要素是发展的手段,但人终究是发展的目的。对于国家而言如此,对于企业更是如此。在很长一段时期,我国人口素质红利并没有改变,中国每年科学、技术、工程、数学专业(STEM)毕业生的数量超500万,全球领先。高等教育人口达到2.5亿人,理工科毕业生规模全球最大。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已提升至11.05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超过14年,人才资源总量、科技人力资源、研发人员总量均居全球首位。人口结构变化这个企业发展的外生变量,换个角度看则是机遇。《中国养老产业白皮书》显示,到2030年我国养老产业规模将达到13万亿元,国家从银发经济和延迟退休等方面做出了部署,将对冲这种变化负面效应。

人口变量的变化若成为发展的问题,一定是认识出了问题。这也提醒广大民营企业,除了聚天下英才壮大企业发展之外,还需思考几个关键问题:一是如何顺应人口中长期结构变化,抓住服务不同人群的新市场机遇,开启企业发展新蓝海。二是如何顺应中国人口演变阶段特征,创造更高质量的充分就业岗位,这也将为企业催生更多的市场需求。三是如何顺应技术替代劳动的变革,加强科技伦理研究,控制好产业创新升级的节奏与领域,避免高效率技术迭代应用过快带来大规模结构性或摩擦性失业发生,提高人力资本投入和劳动力黏性,用好现有的人力资源素质和数量红利,让劳动力资源丰富优势与技术驱动相匹配,实现产业和人才的递次升级。四是构建良好企业竞争生态,跳出低维度恶性竞争的“卷”,把握增长和收缩平衡,给中小企业留足发展余地,共同创造更多就业和发展机会,把企业增长、行业发展和社会责任有机结合,在合理竞争中实现共同繁荣。

(作者为浙江省发展规划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2025-05-13 1 1 宁波日报 content_213581.html 1 3 新时代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四重逻辑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