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维国
近日,江北区庄桥街道助联体服务站内飘散着浓郁的咖啡香。天沁社区居民周斐尔手持细口壶,为学员演示手冲咖啡的要领(5月7日《宁波日报》)。
在众多年轻人的语境里,“开挂”是某种与天赋和运气绑定的词汇,好像命运突然打开了“外挂模式”,一路高歌猛进、无坚不摧。但真正值得铭记的“开挂”人生,从不靠巧合,而是有人在看不见的地方,默默攒下了别人想象不到的努力与坚持。
一个听障女生的成长轨迹,让人重新看到“打怪升级”的背后,其实藏着更深层的生命力量——逆境中不屈的意志、自我成就的渴望,以及对他人温柔以待的初心。这些才是撑起她“开挂”人生的真正底色。
这不是偶像剧式的“逆袭”,而是一种值得被写进当代青少年精神课本的励志范本。她的成功,既不靠天降奇缘,也不借捷径偷步,而是在一次次被现实“卡关”后,选择一遍遍重启。不能听,就更认真看;沟通有障碍,就自己去打通渠道。每一个困境,她都不是绕过去,而是一步一步走过去。人生没有捷径,她却让人相信:走得慢,也可以走得远,走得稳。
难能可贵的是,在不断突破自我边界的同时,她没有把奋斗仅仅停留在“个人成功”上,而是转向“点亮他人”。从学员到导师,从受助者到助人者,她用专业技能和亲身经历,传递着“可以”的力量。在她那里,残障身份不是标签,而是桥梁,是她用来链接更多“无声世界”的钥匙。这种温暖的回馈意识,是她的精神世界最打动人的地方,也让她的“励志”不流于励志,更升华为一种社会价值。
她的故事告诉我们:你可以慢一点、难一点,但你不能不努力,也不能不相信自己。真正的“开挂”,从不是一夜之间的风光,而是日复一日的坚持;真正的奇迹,也不在别处,就在于你始终不放弃自己。
一个人影响一群人,一群人推动一种改变。这正是“开挂”人生的最大意义——不只是自我逆袭的勋章,更是照亮他人前行的光芒。
(欢迎投稿,来稿请发民生邮箱187168466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