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顾佳诚 通讯员 陈福良
昨天,在余姚四明山镇梨洲村灵溪地块的“星链光合1号基地”大棚内,一排圆柱形立柱吸引了记者的目光。青菜、生菜等时令蔬菜在立柱上舒展嫩叶,呈现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瞧这长势,再过三五天就能采收了!”基地技术员祝永辉指着绿油油的蔬菜笑着说。
四明山镇是典型的山区镇,由于人口外流,当地出现部分闲置撂荒土地,梨洲村灵溪地块就是其中之一。
为改变这一现状,四明山镇相关部门积极开展调研,发现用气雾栽培技术种植蔬菜具有投资低、效率高、风险小、品质稳等优势。2024年,四明山镇抓住高山蔬菜种植基地EOD项目发展机遇,引入植雾工场(宁波)科技有限公司与相关高校科研团队,开展共富项目合作。
“星链光合1号基地”建设工程总投资约260万元,盘活了23亩撂荒土地。该基地采用气雾栽培技术,打造集产业示范、科研创新、科普教育和人才培育于一体的综合示范科研基地,推动高山传统农业向智能化转型。
据四明山镇农业农村办公室相关人员介绍,该技术采用立柱式无土栽培系统,将作物悬挂在密闭的绕线立柱之上,根系则裸露在栽培装置内,营养液通过喷雾装置雾化后直接喷射到根系表面,为植物生长提供养分。“相较于传统种植模式,气雾栽培技术能显著提高农业生产的水肥利用率,既能加速作物生长,又能做到不污染环境。”他说。
据悉,该基地于去年年底完成温室大棚和喷灌管道的建设,今年3月起种植10余个品种的蔬菜瓜果。下一步,四明山镇计划与其他领域合作,探索“无人机露天山地生态雾培系统”在当地的应用场景,筹划利用该镇唐田村204亩林地,建设“星链光合2号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