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风筝 吃蛎黄 挖掘一个 “宝藏小村”

缪家村美景。(吴起 陈章升 摄)

袁波正在制作风筝。

画风筝。

风筝展示。 (陈章升 王红雨 摄)

记 者 陈章升

通讯员 吴 起 王林威

今年“五一”假期去哪里玩?也许带着家人去奉化区莼湖街道缪家村逛逛是个不错的选择。

近段时间,这个位于宁波湾畔的“宝藏小村”迎来不少“淘宝客”。在“曹雪芹风筝”博物馆、风筝手工艺馆等打卡点,他们做风筝、放风筝,了解风筝的“前世今生”;探访牡蛎养殖基地,感受“舌尖上的奉化”,在春日里乐享诗意“慢生活”。

“风筝的种类有许多,分为串式、桶式等五大类。”昨天上午,缪家村风筝艺人袁波在风筝手工艺馆内,向前来打卡的学生演示传统风筝的制作流程,并教他们在风筝上画画。

“画风筝前,大家先要劈竹条、刮竹篾、扎骨架,再将纸或无纺布糊在上面,南方风筝艺人称之为‘蒙面’,北方的称之为‘裱糊’。”袁波介绍。

此次制作风筝选用无纺布“蒙面”。在上午的研学活动中,袁波提醒学生们给风筝上色时,要把控好笔尖颜料的水含量,“水太多,颜料在布上容易渗开,影响风筝的美观度”。

在风筝手工艺馆“拜师学艺”之余,游客们还可以去缪家村“曹雪芹风筝”博物馆探秘,并在附近的空地上放飞自己绘制的风筝。

据了解,这座博物馆总建筑面积约800平方米,是全国首座“曹雪芹风筝”博物馆、宁波市社会科学普及基地,馆藏的风筝作品有200余件。

“这里的风筝做工精巧。其中,‘比翼双飞’风筝是镇馆之

宝;‘祥龙戏珠’风筝的‘块头’最大,总长66米,材质为纤维合成纸。”说起馆内的风筝,管理员王欢欢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据了解,文学巨匠曹雪芹自幼喜好风筝,熟知风筝的“扎、糊、绘、放”四艺,还写过《南鹞北鸢考工志》一书,从此有了“曹氏风筝”。

“在‘曹雪芹风筝’博物馆里,参观者与形形色色的风筝‘亲密接触’。”王欢欢介绍,近年来,缪家村依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曹氏风筝工艺,打造美丽乡村文化品牌,成为远近闻名的“风筝文化村”。

缪家村也是莼湖街道牡蛎养殖的重要区域。目前,莼湖街道牡蛎养殖总面积超过3000亩,该村占了八成以上。

“奉化人称牡蛎肉为蛎黄。现在的蛎黄肉质肥美,正是品尝的好时候。”缪家村村民鲍秋浓告诉记者,市场上的牡蛎大多去了壳再卖,挖蛎黄全靠人工完成,“一扎,一撬,一挖,看似简单,里面的技术含量满满”。

蛎黄可以清洗后鲜食,也可以烹制成蛎黄煎蛋、干烧蛎黄等特色菜。其中,蛎黄煎蛋的人气最旺。

“土鸡蛋搭配新鲜蛎黄,煎制时撒上碧绿的葱末,蛎黄煎蛋是一道色香味俱全的渔家菜。大家可以在村里的土菜馆点这道菜尝尝鲜。”鲍秋浓推介道。

据了解,今年“五一”假期,缪家村将开启“牡蛎风筝季”,端出“文旅大餐”。届时,游客可以在该村参加风筝比赛、草坪游园会,还可以观看“打铁花”表演,体验萤火虫放飞项目。

2025-05-01 1 1 宁波日报 content_211606.html 1 3 放风筝 吃蛎黄 挖掘一个 “宝藏小村”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