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家超
当前,数字化和智能化已深度融入港航业的变革浪潮之中,世界各国港口正在积极投资智慧港航,如荷兰鹿特丹港的“新一代物流”、新加坡的“一站式数字港口平台”已引领行业变革。而我国宁波舟山港,凭借其年货物吞吐量16年蝉联世界榜首的卓越成就,在智慧化建设方面同样成绩斐然,诸如全球唯一单体超千万混线作业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全球首个DeepSeek大模型智能闸口系统等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智慧化建设项目相继落地。在此背景下,数智港航人才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成为行业竞争的核心要素。如何锻造兼具数字素养与港航实战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怎样构建国际化人才生态?这是宁波舟山港迈向世界一流强港的必答之题。
解码“四大维度”的数智港航人才核心竞争力
数智港航人才是兼具港航业务知识与数字化技能的复合型人才,要求既懂港航业务,又掌握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数智技术。其核心竞争力集中体现在数字素养、创新意识、国际视野与系统思维这四大维度。
1、数字素养:筑牢技术落地根基
数智港航人才有着极为鲜明的特征——既懂码头,又懂代码。在数智港航业务领域中,船舶航行的实时数据、港口每日动态的吞吐量信息以及货物物流运输过程中细致的跟踪数据等海量数据源源不断地产生,数智港航人才必须具备敏锐的数据洞察力,能够精准捕捉这些数据背后隐藏的价值,在此基础上,要善于运用AI算法、先进的物联网设备等工具,对业务流程进行深度优化。
2、创新意识:驱动行业变革的核心动力
创新意识是数智港航人才驱动行业变革的核心要素。在数智港航领域,新技术、新业务模式不断涌现,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能够突破传统思维的局限,勇于探索新的港航解决方案。比如,针对港口货物调度效率低下等问题,运用创新思维提出基于数字技术的新方案;又如,积极引入区块链技术优化航运交易信任机制、利用人工智能优化航线规划等前沿技术。
3、国际视野:参与全球竞争的关键要素
全球化下,规则认知是数智港航人才参与国际竞争的前提。要深入理解IMO公约、ISO技术标准等国际规则细节,确保企业合规,帮助企业突破准入壁垒。全球港航生态复杂多元,人才需有卓越跨文化沟通能力,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相关方高效沟通协作。还要有前瞻性思维,关注全球行业动态,能够分析经济形势、政策变化等因素,抢占全球市场先机。
4、系统思维:实现生态协同的根本保障
数智化是港航生态的全面重构。以港口自动化改造为例,需综合考虑码头布局、设备选型、信息系统集成等因素,各环节紧密相连。数智港航人才要从全局审视项目,协调港口、船舶、物流、信息等各环节,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与系统效能的最大化。并且,要具备良好沟通协调能力,通过促进团队知识共享与协同,加强上下游企业的紧密合作,实现信息与业务协同。
构建“三位一体”的数智港航人才培养路径
数智港航人才的培育需依托教育、企业、政策的协同发力,形成“知识传授、实战锤炼、生态赋能”的闭环体系,以破解传统培养模式中理论与实践脱节、创新与需求错配等痛点。
1、教育供给侧改革:构建“智慧港航+”学科体系
教育是培养数智港航人才的基石。通过创新链、产业链与人才链的深度协同,对教育体系的功能定位与发展路径进行重塑。以学科交叉为突破口,打破传统学科边界,例如,将智能船舶控制、区块链港航供应链等前沿课程融入培养方案,推动港航专业与计算机、数据科学等领域的知识深度融合。在实践层面,高校要与港口、企业建立深度的产学合作关系,共建实训基地,让学生深度参与智慧港航项目。同时,对标鹿特丹港、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开展联合培养项目,推动学科体系与国际标准接轨,提升人才培养的全球竞争力。
2、企业主体激活:构建能力转化的“练兵场”
企业是数智港航人才能力提升的核心驱动。企业要以系统性思维构建全周期创新生态,涵盖技术渗透、能力进化与价值循环。精准定位港口自动化、跨境物流等真实业务场景,搭建虚实结合的数字化练兵平台。将数字孪生、区块链等前沿技术融入货物装卸、航线优化等关键环节,让人才在处理船舶滞期预警、碳排放核算等复杂问题中,实现技术与实践能力的双突破。同时,创新激励机制,打通技术成果与股权激励、职级晋升、资源倾斜的转化通道,构建覆盖各方的立体化创新网络。通过开放数据、共享场景、共研标准形成技术迭代,促使人才从掌握单一技能向具备系统思维跃迁,全方位提升人才在数智化港航领域的能力。
3、政策生态营造:从“单点突破”到“系统重构”
政府在数智港航人才培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数智港航人才的培育需要政策体系从碎片化支持转向系统性重构。顶层设计上,要制定专门的数智港航人才发展规划,建立跨部门联席会议机制。通过这一机制明确技术攻关、产业应用与人才培养的协同路径,形成政策合力。标准体系构建方面,需加快制定数据分类分级、智能调度等技术规范,积极推动这些规范向国际标准转化,为技术应用和人才培养筑牢制度根基。生态协同层面,建立“政产学研用”联合创新平台至关重要。政府要发挥引领作用,整合各方资源,共同推动数智港航领域人才培养与行业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