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吴佳礼 记者 陈敏
每天长时间面对电子屏幕,24岁的小李出现了视物模糊、头痛恶心等不适症状。求医后得知,原来是患了“干眼综合征伴睑板腺功能障碍”,而造成这一后果的竟是她的防窥手机膜。
防窥膜成视力“隐形杀手”
小李是一名研二学生,每天的生活几乎被电子屏幕填满:面对电子屏幕的时间超过10小时!半年前,小李开始感觉眼睛干涩、发痒,有时像进了沙子一样磨得难受。她以为只是用眼过度,买了网红眼药水滴一滴,症状稍有缓解,但很快又复发。
后来,情况变得更糟:看屏幕半小时后,字体会变得模糊不清,需要使劲眨眼才能恢复;下午三四点钟,太阳穴附近会隐隐作痛,严重时甚至恶心;走在阳光下眼睛出现刺痛,晚上看手机时还容易流泪。
在导师的建议下,小李来到宁波市中医院眼科门诊就诊。接诊的严梦迪医师经过详细检查后发现,其双眼睑板腺开口堵塞,油脂分泌异常;调节灵敏度下降,眼睛在远近切换时反应变慢。
在明确“干眼综合征、眼疲劳、睑板腺功能障碍”的诊断后,严医师嘱其予人工泪液、睑板腺疏通等治疗。但当小李使用电子医保凭证结账却怎么也刷不出来时,严医生才注意到她的手机使用了防窥膜。
防窥膜如何加重眼部健康问题?
严医师指出,随着现代社会对隐私保护的重视,防窥膜的使用越来越普遍。防窥膜通过“微细百叶窗光学技术”限制屏幕可视角度,可有效防止旁人窥视,但同时也带来了三大视觉健康隐患,而这些影响往往被用户忽视。
首先,屏幕亮度“打折”,眼睛被迫“加班”。使用防窥膜时,实际入眼亮度降低30%至50%,为看清屏幕,睫状肌需更用力调节瞳孔和晶状体,时间长了会导致眼睛调节痉挛,引发眼胀、头痛。
其次,防窥膜削弱色彩对比度,文字边缘模糊,如同蒙上“磨砂滤镜”。视网膜感光细胞需更高强度“解码”图像,加速视神经、视觉中枢疲劳,表现为视物重影、注意力下降等。
再就是频闪。部分低价防窥膜叠加PWM调光技术,低频闪烁容易引发光敏性头痛、恶心。
于是,在原定治疗方案基础上,严医师建议小李更换屏幕保护方案、优化用眼习惯。
坚持治疗3个月后,小李的干眼症状明显改善。
严医师表示,防窥屏是信息时代的无奈选择,但绝非“无害装备”。从小李的病例可见,长期不当使用防窥屏可能让眼睛付出沉重代价。在隐私与健康之间,科学认知、理性取舍,才能守护“视”界清明。她提醒大家,若已出现持续眼疲劳、视力下降,请及时就医,避免发展为不可逆损伤。
新闻多一点
日常生活如何科学护眼?
1.手机膜选择与设置优化。如果手机必须防窥,就要选用透光率大于80%的高透光的,减少亮度损失(可通过专业仪器检测);也可调节屏幕参数,使亮度与环境光一致(建议300-500尼特);拒绝“伪防窥”贴膜:警惕廉价劣质膜,选择光学级防窥技术,如“平行百叶窗”结构(光线定向控制,防窥角度更精准)产品,要优于“点阵式”的技术方案产品。
2.用眼行为干预。采用20-20-20法则:即每20分钟看20英尺(6米)外物体20秒,放松睫状肌;人工泪液辅助:使用无防腐剂玻璃酸钠滴眼液,修复泪膜;避免夜间看手机:黑暗环境会导致瞳孔过度放大加剧疲劳。
3.中医认为“肝开窍于目”,久视耗伤肝血,导致肝阴虚夹瘀(眼干涩、红血丝、头痛如刺)。相应调理建议有食疗:枸杞菊花茶(养肝明目)+蓝莓(富含花青素);穴位按压:睛明穴、攒竹穴、太阳穴、风池穴,每日按揉3-5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