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维国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学生肥胖问题日益严峻。今年是体重管理年,我市各中小学食堂不断解锁科学膳食新姿势,守护学生健康。针对儿童超重率上升趋势,校园减脂餐悄然走红,圈粉不少中小学生(4月24日《宁波日报》)。
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方式变化,儿童超重和肥胖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影响下一代健康成长的严重隐患。这也提醒我们,体重管理不能等到“肥胖超标”再重视,应该从娃娃抓起,从小培养孩子的健康素养,未雨绸缪打好体重管理“预防针”。
很多家长仍抱有“孩子胖点没关系,长大就瘦了”的观念,这种错误观念要不得。儿童时期的肥胖往往难以“自然消退”,反而是成年肥胖、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病的温床。更有甚者,肥胖带来的自卑、孤立和心理问题,也在孩子成长的关键期悄然发酵。一旦错过干预“黄金期”,再多努力都可能事倍功半。
体重问题的成因复杂,但最直接的诱因就是饮食与运动失衡。相比苦口婆心的说教,更高效的方式是用行动为孩子塑造健康生活方式的“默认模板”。宁波多所学校将个性化营养餐送进食堂,用实际行动证明,体重管理不是靠节食或苛责,需要科学的、温和的、可持续的生活引导。
孩子的身体素质需要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培育。校园是孩子日常学习生活的主场,从食堂到课堂,从餐桌到操场,每个细节都蕴含健康教育的机会。减脂餐并不是“特殊照顾”,而是“精准营养”的体现;营养讲座和实验不是“额外负担”,而是“食育”理念的生动注脚。
但仅靠学校远远不够,家庭参与不可或缺。如果课间是清蒸鱼,晚饭却是炸鸡配奶茶,所有在校努力都将大打折扣。家校合力显得尤为关键,营养档案的建立、个性化食谱的制定、家长微信群的互动,都需要家校联动,付诸行动。只有父母与学校齐心协力,孩子才能在“一致行动”中养成良好的饮食和生活习惯。
儿童肥胖不是个别家庭的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的挑战。体重管理并非“减肥”的代名词,而是对生命质量的重视。从娃娃抓起,体重管理抓得越早,效果越好。让我们从每一口饭做起,从每一次运动开始,用全社会的努力为孩子搭建一条通往健康的阳关大道。
(欢迎投稿,来稿请发民生邮箱187168466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