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慎毅
北京市医保局近日发布《关于开展“预住院”费用医保支付试点工作的通知》,明确自4月26日起,在北京市医疗机构试点推行择期手术患者“预住院”费用医保支付模式。参保患者办理“预住院”登记手续后至正式入院期间,在同一定点医疗机构发生的术前检查检验及相关费用纳入住院费用统一结算(4月22日央视新闻客户端)。
《2023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当年全国居民年住院率为21.4%,相当于每5人中就有1人需要住院治疗。大医院常年上演的“抢床大战”,本质是医疗资源配置的时空错位——患者在门诊、住院流程间反复折返,宝贵床位被术前检查大量占用。
为解决这一问题,北京、四川、重庆等地试点“共享病床”,实现全院床位集中管理、统一调配,让医生跟着患者“跑”。但是,当“全院一张床”后,还是有患者住不了院怎么办?
此次北京试点的创新举措在于重构治疗时序:通过医保支付机制创新,允许患者在门诊完成术前准备,待床位空出直接进入手术阶段。这种模式,让医院每年可多完成一些手术,同时,患者平均住院周期也会缩短。但是,如果患者连“预住院”也安排不上,又该如何?
这时候,分级诊疗就会发挥作用了。当5G远程诊疗让专家“走进”社区诊室,当实现检查结果互认、病床统一调度,医疗资源流动的壁垒就会消融。数据显示,三甲医院的CT机和社区病床成为共享资源后,基层医院就诊患者逐年增加,真正激活了医疗体系的“末梢神经”。
更深层的变革在疾病防治链条的前端。当我们在门诊投入1元健康管理经费,就能节省8.5元住院支出。北京市把糖尿病管理等慢性病防治阵地前移至社区,相关并发症住院率因此下降,印证了“治未病”的经济学价值。这一实践指向医疗体系的终极转型——从被动迎战疾病的“救火队”,蜕变为主动守护健康的“管家团”。
站在医疗改革的深水区,类似试点犹如投石问路的智慧结晶,既包含支付制度创新的巧劲,又蕴含资源重组的系统思维。当“住院-共享病床-预住院-治未病”形成闭环,当这些改革星火渐成燎原之势,届时,我们会看到这样的场景:大医院不再人满为患,社区诊所成为健康哨所,每个人都能在完整的健康管理链条中更容易解决自身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