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龚旭琪
58岁,是很多人退休的年纪,但宁波籍前国手丁亚萍仍然挥动着乒乓球拍,挑战孙女辈的球员。
作为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乒乓国手,丁亚萍已经淡出国人视线许久,许多人不知道的是,她如今仍活跃在德国乒坛。去年9月,丁亚萍代表球队参加了欧洲杯冠军赛的预赛,率队以全胜战绩出线。
近日,丁亚萍回到宁波,看望曾经的教练和队友。空闲之余,她和记者聊起了自己的“乒乓人生”——穿越五十载时光的一场追梦之旅。
A
付出更多,才能追上别人
读小学时,怀揣着强身健体的愿望,体弱多病的丁亚萍开始了乒乓球训练。
或许是因为性格内向,还不到半年时间,丁亚萍就被体育老师“退回”。一年后,丁亚萍的母亲遇到时任宁波少体校乒乓球教练周美珍。周美珍决定给丁亚萍一个机会。
重新拾起乒乓球,这是丁亚萍第一次“从零开始”。
为了弥补失去的时间,跟上其他队友的步伐,无论酷暑寒冬,她每天清晨5点起床训练。
1977年,年仅10岁的丁亚萍被幸运选中加入浙江省乒乓球集训队。从此,丁亚萍离开父母开启了集体生活,与队友们共同训练、共同成长。“这段经历锻炼了我的意志,也为未来的职业生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丁亚萍说。
丁亚萍的削球打法有些“怪”,不过,长期一起训练的队友仍能抓到破绽,这让她在队内赛很吃亏。丁亚萍说,很多比她年龄小的队员都进了国家队,但她还在为团体赛名额拼搏。“在我要放弃的时候,终于等来了机会。”
丁亚萍口中的机会,是1987年广州全运会乒乓球女团比赛。
当时的浙江女队在全国范围内只能算是中游实力的球队,因此外界并不看好她们在全运会的表现。不过,对20岁的丁亚萍来说,打好全运会才有进入国家队的可能。“如果这次没打好,基本上就要退役了。”
磕磕绊绊闯进前12名后,浙江女队的首轮对手就是湖北队。后者拥有未来的奥运冠军陈静和乔红。
带着没有退路的勇气,丁亚萍第一场意外地战胜陈静,给浙江女队开了个好头。随后浙江女队又“咬”下一场胜利,跻身下一轮。后面的比赛中,丁亚萍更是战胜多位世界冠军,带领浙江女队一路“杀”进决赛。
虽然不敌山东队,但银牌已经是浙江乒乓女队在全运会的最佳成绩。凭借这一成绩,丁亚萍顺利搭上了国家队的“末班车”,来到北京开始乒乓生涯的下一站。
B
国乒岁月,有不少遗憾
在当时的国际乒坛,削球打法是国乒面对欧洲选手的“撒手锏”,因此“削球手”丁亚萍顺利获得了出战国际比赛的资格。她代表国乒登上1989年世界乒乓球锦标赛的舞台。
在世乒赛中,她第二次体验到“从零开始”。
女单比赛,对阵韩国选手玄静和,丁亚萍吃了个“闭门羹”。“当时太想赢了,虽然开场就一直领先,但信心还是不足,一直很紧张。”
丁亚萍想,单打失利,双打可能还有机会。巧合的是,在女双项目中,丁亚萍/李隽组合8进4的对手就是韩国组合玄静和/权美淑。
第一局,丁亚萍/李隽顶住压力以22:20先下一城。势头起来了,丁亚萍/李隽以21:15再胜一局,跻身四强。半决赛,丁亚萍/李隽负于队友,用一枚铜牌为这届世乒赛画上句号。
两年后的1991年日本千叶世乒赛,丁亚萍带伤登场。在单打赛场上,她一路过关斩将,挺进十六强。1/8决赛面对朝鲜名将李粉姬,丁亚萍在领先的情况下遭遇逆转,再次“折戟”。
双打方面,丁亚萍和李隽的组合不敌陈子荷/高军,再次倒在决赛门外。
C
出国打球,超越自我
1992年,正在备战世乒赛的丁亚萍接到德国俱乐部的邀请。“当时中国名将童玲离开了该俱乐部,他们期望能找到一位合适的替代者。”丁亚萍说。
另一方面,25岁的丁亚萍在国家队属于“老将”,已经到了退役的年龄。经过深思熟虑,她决定出国试试。
更换环境,丁亚萍决定第三次“从零开始”。
德国的一切对丁亚萍来说都很陌生。在国家队的时候,她的任务围绕着训练与比赛。而到德国之后,买菜、缴费、做饭……丁亚萍需要独自面对生活琐碎。
德语学习更是一项重大挑战。初来德国,丁亚萍每周参加两次德语课程。“我不想浪费时间,即使再难,也要向前冲。”两年后,丁亚萍的德语已相当流利,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应对自如。
丁亚萍对记者开玩笑说,德语可能适合宁波人学习。“德语很硬,宁波话也是‘石骨铁硬’。”
在代表俱乐部打球的同时,丁亚萍开始参加德国高等职业教育,她还要兼顾女儿的生活起居。“每天早晨,我会先送女儿到幼儿园,然后开始一天的学习,包括阅读材料和写论文。中午接女儿回家吃饭。下午则利用女儿在幼儿园的两小时进行训练。”丁亚萍说。
“赛季结束后,队友们选择去旅游放松,而我开始专心读书;当赛季再次开始时,学校则进入了假期。这样连轴转的生活,我过了三年。”
2006年初,丁亚萍终于获得德国企业营销职业教育的毕业证书。虽然中国球员在德国打球的人数众多,但能够一边打球一边完成学业的却不多。“毕业的秘诀在于拿出练习乒乓球的狠劲来念书。”
丁亚萍说,在德国打球时,她已不再被那种“不胜即败”的极端胜负欲所束缚。正是这种心态的转变,让她在每一场比赛中都能超越自我,场场超水平发挥,也让对手对她愈加发怵。这样的胜利,又如同催化剂般不断激发着她的信心,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越赢越自信,越自信则赢得更多。
从技术层面剖析,丁亚萍的右手横板正胶削球技术独树一帜,让不少对手深陷适应困境,堪称她的“秘密武器”。
“经常赛季进行到一半,其他俱乐部打电话过来‘挖人’,问我愿不愿意下赛季帮他们拿冠军。”丁亚萍调侃道。虽是玩笑话,但2024年世界元老乒乓球锦标赛独揽三金,欧洲杯桂冠加身,德国联赛八次问鼎,德国杯亦三次折桂,多年联赛个人排名前列,这些成绩足以证明此话非虚。
如今,丁亚萍再度站在人生的新起点——她计划转型乒乓球教练,将球技传授给年轻一代和更多的乒乓球爱好者。
“如果有机会,我希望通过乒乓球缩短中国和德国,乃至整个欧洲体育界的距离,进一步推动双方在文化和旅游层面的互动与交流。”丁亚萍说,让乒乓球成为跨越国界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