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周晓思
昨日下午,宁波图书馆福庆馆“天一讲堂”座无虚席,91岁高龄的作家、原文化部部长、“人民艺术家”王蒙先生给甬城市民带来了一场“传统文化的特色与生命力”主题讲座。在这场充满思辨与幽默的对话中,王蒙不仅系统梳理中华文明的精神密码,更在互动环节直面AI冲击、青年创作等时代命题。
中华文明密码:五个特性与“三尚三精神”
“中华文明为何能绵延五千年?答案藏在‘五个突出特性’的密码里。”王蒙在讲座开篇即点出核心要义。
他强调中华文化“连续性与统一性”是文明自洽的根基,而“创新性、包容性、和平性”则是其生生不息的动力。
他进一步剖析中华文明的内在逻辑,提出“三性”“三尚”“三种精神”的独特框架。
谈及中华文化的“三性”——此岸性、积极性、实践性,王蒙以孔子、荀子、老子的思想为例,指出中华文化“不执着于彼岸追问,而专注于现世担当”。
从“三性”延伸至“三尚”,王蒙的解读充满张力:从《论语》“为政以德”到当代“以德为先”,“尚德”是文明千年的价值底色;“尚一”则蕴含“一与多”的辩证智慧——孔子“吾道一以贯之”、老子“天得一以清”,乃至郭沫若“一切的一,一的一切”,皆指向“天人合一”中对规律与民心的敬畏;而“尚化”落脚于“与时俱化”,庄子“与时俱化”的哲思与“穷则变,变则通”的俗谚,共同勾勒出中华文化在包容变革中“守本开新”的生机。
至于支撑文明韧性的“三种精神”,王蒙信手拈来:孔子论孝“色难”之微、孟子解析圣人“辞职借口”之妙,尽显“君子之道”对人格的全方位锤炼;“中庸非平庸,而是准确与正常”的颠覆性解读,犀利对比中西治理逻辑——“西方靠制衡防恶,中国靠中庸求善”;而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红军长征的故事,则道破“苦战精神”的文明基因:“这种在绝境中‘抗逆’的硬气,让中华文化从未被苦难击穿,反而越挫越强。”
互动现场:妙语解构AI挑战,寄语青年“真写作”
在读者互动环节,王蒙以犀利与风趣并存的风格,点燃全场热情。
面对人工智能对文学创作的冲击,他调侃道:“AI写诗平仄押韵能拿100分,说的话圆滑、没有原则,各种意见都有!它没有主体,更无灵魂。”
提及经典作品的感染力,他反问观众:“若《安娜·卡列尼娜》是机器写的,你还会为她的命运落泪吗?”现场笑声未落,他又严肃指出文学的本质:“托尔斯泰之所以动人,是因为他是‘人’在书写生命。我曾问AI如何看待文学,它回答‘我们只懂数据,谈不到感动、理解,也没有感情’——文学的感动是人与人的共鸣!你靠它写作品,是靠不住的,靠它读作品,读来读去你也成了机器。”
对于青年创作困境,王蒙直言“破局之道在于真诚”:“先问问自己是否真有话要说!对世界的热爱与痛感,才是写作的燃料。写出真感受。”他提醒写作者勿被流量绑架:“好作品是‘活出来’的,不是‘憋出来’的。假装感动,不如先活得透彻。”
当被问及“最喜欢自己的哪部作品”时,这位著作等身的大家幽默设喻:“61卷、2000万字的作品,若我独宠一部,其他60卷岂不‘群起攻之’?”随即话锋一转,将“难题”抛回读者:“下次我来宁波,换你们回答——你最喜欢我哪部作品?为了表示我的理性和谦虚,我还要问:你最不喜欢的作品是哪一部?”顷刻间,掌声与笑声交织,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
在讲座前的记者专访中,王蒙谈及当下短视频与碎片化阅读盛行的现象,言语间不掩忧虑:“海量信息看似拓宽认知,实则制造了一批‘浅薄万事通’——他们知道一切,却缺少分析鉴别和深入思考,没有自己的见解。”在他看来,这种“快速浏览、懒于思辨”的阅读方式,正在悄然侵蚀青年人的思维深度,“从长远看,甚至可能影响一代人的心智成长。”
对此,他开出“药方”,呼吁年轻人攻读经典:“读点‘难啃’的书,像打仗一样把它‘攻’下来,比如古典作品、专业书籍,甚至挑战外语原著。思维越‘费力’,精神越强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