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捐步众筹”,一个老小区这样“变形”

居民参与社区环境美化。(沈天舟 方晓斌 摄)

记 者 沈天舟

通讯员 方晓斌 钱丹滢

花箱错落、草药飘香,居民亲手栽种的枸杞与薄荷随风轻摆……这是海曙集士港春华社区迪赛缘园小区的春日美景。昨日,“美好家园·善治花开”阶段性成果发布会在这里举行,一部以“慈善+治理”为内核的社区焕新故事就此铺展。

迪赛缘园小区常住人口约2000人,小区绿地面积17781平方米。一年前,这个有15年房龄的老小区还存在人车不分流、卫生有死角、绿化破损、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积极性不高等“通病”。

改变,源自去年7月的一场“30天全民捐步”行动——“一路生花”慈善项目,居民每走1000步便可为社区公益慈善项目捐款1元,活动激发了居民参与社区治理的热情。通过居民步行“筹款”,社区向宁波雅戈尔慈善基金申请了15万元美好家园慈善资金,为治理项目注入首笔“活水”。

如何将居民众筹的资金转化为居民共享的社区治理成效?春华社区选择从改善人居环境入手,用“微更新”激发“大参与”。

“社区采购了70个花箱摆放在主干道上,由各家庭自愿认领养护并种植由缘集共富工坊捐赠的枸杞、薄荷等中药材。”居民张华兵说,这些花箱不仅美化了小区环境,还筑起人车分流的物理屏障,一举两得。

“我们采用‘专业资源导入+居民自助管理’模式,既降低了绿化维护成本,又提高了居民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让家园得到‘善治’。”春华社区党支部书记张传幸说。

慈善的触角还延伸至空间改造:废弃凉亭变身“中药材种植基地”,旧石板铺设成“缘气全龄步道”,坍塌空地改造为“慈善打卡点”……这些项目通过“居民提案众筹+慈善基金配捐”模式落地,既盘活了闲置资源,又让居民在参与基层治理中凝聚共识。

如今,慈善基因正从“单向输血”成长为“多方造血”,为治理提供可持续的内生动力,小区内的缘集慈善商店便是生动写照。“我们组建了社区微信团购群低价售卖农副产品,每单提取0.1元注入社区慈善基金,目前已为高龄老人、残障儿童等弱势群体帮扶项目筹资超千元。”小区业委会主任罗卫军说。

此外,居民还可通过参与儿童托管、英语绘本馆低价开放课程等公益服务赚取“慈善积分”,用于兑换社区福利,一条“商户反哺—基金托底—积分循环”的慈善价值链已然形成。

“基层治理如养花,需耐心培土、持续灌溉。”张传幸说,“‘一路生花’的不仅是环境,更是共建共治共享的幸福家园。”这场以慈善为纽带的治理实践,不仅让老小区焕发新生,更让居民从“旁观者”变身“参与者”,“居民主理”让文明家园开出“善治之花”。

2025-04-21 1 1 宁波日报 content_210117.html 1 3 “捐步众筹”,一个老小区这样“变形”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