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佳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大力培养掌握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具有全球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熟练运用外语、精通中外谈判和沟通的国际化人才,有针对性地培养‘一带一路’等对外急需的懂外语的各类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节点城市,宁波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交流不断扩大,根据海关数据,2013年至2024年,宁波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年进出口额从2282.8亿元增长到6748.3亿元。语言作为沟通工具,是实现对外交流能力提升的关键基础。宁波扎实推进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对外语人才的储备和培养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其中,职业技术教育所培养的外语应用型人才,无疑是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
服务需求导向,打造复合型课程体系
围绕共建“一带一路”的国际化交流需要,尤其是宁波就业市场需求广泛的外贸、商务等领域语言服务人才需求,宁波各高职院校应顺势而为,积极拓展外语专业范围,进而构建符合需求导向的课程体系。
在专业课程方面,《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与中东欧国家全面合作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建设中东欧国家小语种人才网络平台,支持宁波高校开办中东欧国家语言课程。如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小语种专业特色历史悠久,阿拉伯语、葡萄牙语等小语种课程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就业选择。这些小语种课程不仅教授语言知识,还注重培养学生对相关国家文化、历史、经济等方面的了解。受客观条件限制,宁波本地开办类似课程专业的高校还不够多,小语种师资依旧短缺,尤其是中东欧国家语言人才储备不足,亟待突破。
在课程体系方面,应注重培养语言服务人才的综合能力,加强跨学科课程的融合,将语言课程与贸易、金融、法律等专业课程相结合,使学生在掌握语言技能的同时,也具备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如宁波职业技术学院立足宁波市港口外贸产业优势,探索“日语+商贸+素质”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和“语商融合”课程体系,结合宁波推进中国—中东欧国家经贸合作示范区建设需求设置“中东欧文化贸易工作坊”,融入中东欧国家商务礼仪、法律规范等教学内容。由此可见,在课程体系设计中,高职院校应坚持“教随产出、产教同行”,充分利用“鲁班工坊”“丝路学院”“未来非洲—中非职教合作计划”等对外合作品牌项目,使语言服务人才的培养超越单纯的语言技能培训,转向“语言+产业”“语言+文化”的融合培养模式,精准对接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产业需求与人文交流需求。
坚持产教融合,搭建国际化实践平台
对外交流能力的实践学习,离不开基于真实应用场景的实践操作平台。在“双循环”发展格局中,高职院校应围绕“职教出海”的总体目标,通过“走出去”与“引进来”双轨并进,构建立体化、国际化的实践平台。
在“走出去”方面,应充分立足国际贸易产业链分布,精准定位语言服务人才市场需求,坚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在贝宁建立中非职业技术培训学院,通过“中文+物流”“中文+电子”项目,为当地企业输送了300余名技术骨干。这些“职教出海”案例既输出中国职教标准,又培养本土化语言技术人才,也从源头上确保了共建“一带一路”人才的培养紧密契合市场要求。
在“引进来”方面,宁波坚实的外向型经济基础,为培养语言服务的国际化人才提供了丰厚土壤。2024年,宁波民营企业实现进出口额占同期宁波进出口总额的76.6%,要充分服务好这些深耕国际市场、熟悉国际需求的企业,进而为高职院校的语言服务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实践环境。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与雅戈尔、维科等本地企业合作构建“语言+时尚产业+国际视野”的人才培养模式,将企业真实项目融入课程体系,引导学生完成项目化实训任务。此类实践不仅让学生在企业的实际外语应用中提升专业能力,更通过“以产促学”反哺课程设计,形成闭环式人才培养链条,为高职院校与本地企业联合培养语言服务人才提供了借鉴。
打开国际视野,提升多元化教学能力
教师是外语人才培养的核心主力。为提升语言服务人才培养的师资教学能力,各高职院校应坚持“引进”和“培育”两手抓,积极引进海外优秀教师,尤其是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跨文化交流背景、为学生带来国际化教学理念和方法的优秀导师。如浙江药科职业大学药学专业群从德国、日本引进若干名具有国际认证资质的药师担任产业教授,组建“中德生物医药双语教学团队”。同时着力培养本土优秀教师骨干,培养适应“一带一路”需求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实施“青年教师国际化能力提升计划”,选派二十余名教师赴泰国皇太后大学、匈牙利塞格德大学等“一带一路”院校开展药学教育专项研修,提升教师国际化水平。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数字赋能”成为教学能力拓展的重要助力。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可以让高职院校跳出某一院校、某一地区的物理局限,通过在线课程平台调用更广泛资源。如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在英语教学中,着力构建基于“翻转课堂”的新型“网络在线学习+传统面对面课堂教学”高职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并利用“课堂派”等移动端平台作为提供技术支持的工具。此类“数字赋能”突破了时空限制,让语言服务相关专业学生可以在线上接收到更广阔领域的课程教学,增强课程的实用性与吸引力。今后宁波本地高职院校应继续紧盯人工智能、区块链、元宇宙等国际前沿技术,探索将新技术、新理念融入教学的办法,力争打造语言服务人才“宁波教学样板”。
(作者单位: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