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发展: 激发教育、科技与人才的创新合力

去年12月30日,宁波大学创新港正式开园,18个团队首批入驻。

常文豪 吕倩

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专章阐释并协同部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必须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起抓”。这些重要论述全面揭示了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系统集成与协同发展的内在规律。在我国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如何实现资源配置的动态适配、提升人才培养时效性并优化激励机制导向,已成为亟须破解的核心课题。基于协同理论,本文对教育、科技与人才一体化发展的现实困境进行剖析,并提出机制创新的具体路径。

A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面临的三大挑战

1、资源配置适配性不足

在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尤其以生成式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加持下,产业升级和行业转型对高校学科专业的适应性提出了紧迫的要求。然而,高校在传统学科转型和新兴学科培育方面的反应常常滞后于产业变革的节奏,导致学科布局与战略性新兴产业需求之间存在阶段性脱节。校企协同创新平台的科教设备资源呈“蜂窝状”分散布局,难以实现真正高效的资源共享与要素聚合。同时,因多元主体间政策传导的不同侧重点,教育部门关注人才培养的长期规律,科技部门注重研发创新的短期爆发力,而产业部门优先追求市场机会,三方目标间尚未形成统一的动态协调机制。

2、人才培养时效性受限

从知识供给端来看,行业技术标准向高校课程体系的渗透仍存在较为明显的制度性延迟,这不仅体现在高校对产业最新需求的响应速度较慢,还反映出学术界与产业界之间缺乏足够的对话与协作机制。当前,高校课程的制定与调整仍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对行业发展中的前沿技术动态和应用场景的把握不足。校内工程实训和实验设备的更新频率难以追赶技术迭代速度,不少高校仍在使用已落后的实验设备,无法培养满足尖端技术需求的新一代综合型人才。与此同时,学校聚焦确定性知识的教学模式与企业对跨学科、不确定性创新能力的需求存在脱节,缺乏有效的联动机制,从而导致对人才创新力的培育难以形成灵敏而完整的闭环。

3、激励机制导向不足

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激励导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吹响了教育评价改革的冲锋号,但改革有其客观的复杂性,现行机制下,科研成果转化因制度性交易成本较高而常遭遇流转阻力,知识价值难以在实际应用中及时充分落地。职业教育的投入产出与产业经济贡献之间缺乏清晰的量化评估工具,致使技能型人才在职业发展的路径上面临“玻璃天花板”。此外,传统的人才评价标准和市场需求间适配度还有不足,常见的职称评审体系难以充分涵盖新职业形态及新技术研发背后的贡献,从而限制科研人才和技术人才价值的全面挖掘和释放。

B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的创新路径

1、打造精准高效的资源配置体系

在传统管理范式的基础上,推动系统化的制度创新,从要素简单叠加向系统化集成转变,通过资源、人才和技术的深度融合,挖掘资源配置的价值。构建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的动态资源配置框架,建立“产学研用”贯通式的协作机制,加快供需信息的闭环式联动。借助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技术绘制不同领域和不同层次的人才需求地图。通过严格落实学科专业“红黄蓝”调整信号体系,及时反映产业发展前沿需求。推动政产学研用多方协同,通过物理和数字资源的互联互通建设虚实融合的创新联合体,实现研发、中试、孵化功能的有机整合。此外,应优化政策评估框架,将教育培养质量、科技创新效能和人才发展效益纳入统一的资源配置三维评价矩阵,以协同机制提升资源配置体系的效能。

2、完善知行协同的人才培养生态

树立科学的人才培养观,以“五育并举”统筹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践行“科学家精神”“教育家精神”为切口,推进人才培养的“知行协同”。缩短行业技术标准与教学标准的转化时滞,通过构建“翻译器”机制,将产业前沿知识快速融入高校课程体系,引导信息技术、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成果迅速进入课堂。在教学实践中,推进“人工智能+”教育教学改革,建设AI教育型工厂、模块化实训基地,创建“师—生一机”三方联动的学习新模式,让学生在真实产业场景中个性化学习,增强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进一步搭建跨学科创新项目孵化平台,推动“通识筑基—专业深耕—跨界融合”的三阶段培养体系,帮助学生建立“T型知识结构”,兼具学术科研能力和实际操作本领。

3、构建多维联通的激励机制网络

破除“五唯倾向”的教育评价与激励窠臼,融合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多维度、全周期的教育评估与激励体系,形成涵盖结果诊断、过程追踪、成长增值和有效激励的多维联通网络。以推进绿色可持续的有组织科研实践模式,引导更多科研工作者 “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科研成果的转化需继续拓展知识产权作价入股、阶段性奖励与长期收益分成相结合的权益分配模式,降低科研人员的制度性交易成本,激发他们的创新动力。在技能型人才的职业发展上,创建职称与技能等级转换通道,跟踪就业新形态,提供更多职业攀升的可能性。人才评价体系需对接市场需求,增设技术创新贡献度、标准制定参与度等动态化指标,促使资源向真实创新成果倾斜,同时让技术研发和职业技能等人才获得更加公正的认同和激励,凝心合力,让人人出彩。【本文系宁波市教育科学规划重点项目(2023YZD004)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

2025-04-15 1 1 宁波日报 content_208907.html 1 3 协同发展: 激发教育、科技与人才的创新合力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