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淑萍 文/摄
三月三是上巳节,这个节日和水有关,人们在水边举行祓禊仪式,消除不祥,然后曲水流觞,饮酒赋诗。著名的《兰亭序》就源于一次上巳节的雅集。
在宁波,三月三也有跟水相关的习俗,那就是鄞江庙会。鄞江镇,西倚四明山麓,东通三江口,南入山去奉化,北可抵达梅园,被称为“四明锁钥”。鄞江庙会,一年有三次,分别是三月三、六月六、十月十。
鄞江庙会的核心是纪念主持建造它山堰的唐代官员王元暐。它山堰与郑国渠、灵渠、都江堰合称中国古代四大水利工程,历经千年保存完好,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据宋代志书《四明它山水利备览》记载,“该地溪南沿流是山,溪北是平地,至此始有一小山虎踞岸旁,与溪南众山相对峙,因孤立一座,不与其他山相接,故名‘它山’。”“它”的发音为“tuo”。
唐大和年间,山东琅琊人王元暐出任鄮县县令。王元暐本是京官,在翰林院任职,起初春风得意,连升三级,但因为耿直清高,遭同僚妒忌、奸佞陷害,被贬为金华府同知,后又任鄮县县令。他到任后,发现鄞江一带“田不可稼,人渴于饮”,主要原因就是江河不分。上游的樟溪河,一股流入光溪灌溉鄞西大地,一股注入鄞江出海。雨季时下游一片汪洋,而旱时溪流干涸,更有入江的咸水倒灌。于是,他主持建造了它山堰。“砻糠察高程”“木鹅木鸭选坝址”的故事流传甚广,这位县令为建造此堰,是经过精心勘察和筹备的。
唐大和五年(831年)十月初十,正好是王元暐寿辰,他宴请宾客,宣布它山堰开工。大和七年(833年)三月初三,正好是他的夫人陈素娥生日,这时它山堰大致完工。
它山堰泽被后世。建成后,上游的水被堰阻拦,流入南塘河,使鄞西20余万亩农田得到灌溉。洪涝时,上游洪水漫过堰面注入鄞江,最后泄入大海,减轻涝情。它山堰充分发挥了阻咸、蓄淡、排涝功能。千百年来,风雨沧桑,斗转星移,它仍然低调而牢不可摧地守卫在樟溪出口处。20世纪90年代,为了修它山堰,清华大学张光斗教授等人前来测绘,不禁惊叹于它山堰先进的建造科技,无论是倾斜的角度、建造的材料及堰体平面略向上游鼓出的弧形,都造就了强大的抗折能力。
王元暐生前郁郁不得志,身后因它山堰而得到了景仰。当然,伴随着建造它山堰还有一个“十兄弟打生桩”的故事,很是惨烈,这十位勇士可能是在建坝过程中牺牲的民众代表,后人将其神化了。
当地百姓为王元暐建了庙。南宋乾道年间,宋孝宗敕赐庙号为“遗德”,称为“它山遗德庙”。据说这里还有丞相史浩力荐的因素。宝庆年间,王元暐被敕封为“善政侯”。清嘉庆时,又被加封为“孚惠遗德庙善政灵德侯”。每逢三月三、十月十,当地举行庙会,人们抬着王元暐的神像鸣锣开道,舞狮、踩高跷、挥舞彩灯彩旗……巡游队伍经鄞江、洞桥、宁锋、句章四个乡镇,行程40余里,民众一路设祭,还上演连台好戏,娱神娱人,参演的有昆班、徽班、绍兴班、台州班。起初是民祭,后来上升为官祭、公祭。至北宋时,庙会已有了成套的礼仪。当然,庙会也催生了集市贸易,商贾市民云集,集市上果蔬糕点、生猛海鲜、服饰鞋履、生活生产用品,应有尽有。
“庙会的集市十分有序,镇上官池墩以摆放竹器为主,如竹筷、洗帚、扫帚、土箕、箩簟等,许家桥头以缸、甏、碗等瓷陶器具为主,苏义生路以车板、竹木器为主,最闹猛的是大德会鄞江桥桥屋,床上用品、日用百货、风味小吃大多集中于此。”有一位本土作家曾这样描述鄞江庙会。
鄞江庙会在整个宁波府都有声名。新中国成立后,庙会一度中断。20世纪70年代末,“三月三”和“十月十”以“鄞江物资交流会”的名义逐步得到恢复。2009年11月26日,农历十月初十,恢复了庙会祭祀仪式和行会巡游。2012年,鄞江它山贤德庙会被列入第四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除了三月三、十月十,还有六月六。在它山堰建成以前,光溪及北溪港一带水路受阻,沙石淤塞,农历六月初六前后正是农闲时分,农民自发去挑沙石,疏通河道,称“淘沙会”。此时水稻扬花,故又称“稻花会”或“太平会”。
如今的鄞江庙会,配合鄞江镇历史文化的宣传和经济建设,创意迭出。非遗手作、民俗表演、皮划艇项目、宋韵古风、美食品尝、特产展示……烟火集市,文化盛宴,一路铺展开活色生香的民俗文化长卷。逛庙会之余,人们还可观览鄞江山水,穿行于古色古香的廊桥,漫步于如诗如画的晴江岸,看粉墙黛瓦的民居,陶然忘机。特别是三月三,在这个与水有关的节日里,人们亲水、近水,缅怀那位治水的能臣。古老的庙会,焕发着新的生机。
河海交汇、通江达海的宁波,水利尤为要务。历史上,一些对水利和农业有杰出贡献的官员,如王安石、吴谦、吴潜、钟元鼎等,民众为他们建庙并举行庙会。这些庙和庙会,是对他们品行功绩的肯定和彰扬,同时也成为这一方乡土的永恒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