励开刚
20世纪70年代中期,当时鄞西一带(今属海曙区)每当冬闲时,会动员社员疏通河道。一方面,是不让河道因淤泥过厚而堵塞;另一方面,上层的淤泥来年可当作农家肥使用。部分挖上来的河泥,堆积几年后,还可以作为砖瓦厂的原材料。
一天,集士港广昇村(原红莲池村)的村民在挖河泥时,发现挖出来的泥与煤炭一样,颜色呈黑色,泥层中带有碳化了的树枝、树叶、芦苇等物,大家很好奇。有一位丁姓村民把挖上来的几大块泥土放在晒场上,分成小块翻晒,晒干后,发现与煤炭极为相似。他就在自家土灶里当作燃料试用,起先只有烟没有火苗,他就用扇子扇,没想到这些泥巴真的能燃烧。于是,他把这个发现告诉了大伙儿,人们称这种泥土为“夹泥”,一场挖夹泥的行动由此展开。
当时的浙东农村,燃料主要是田里的稻草,拖稻草辛苦不说,每年还要留出一部分作为畜牧饲料和其他用途,因此稻草要省着点用。现在有了这么好的夹泥当燃料,人们自然是欢天喜地,挖夹泥的积极性很高。后来,由于河道挖得太深,影响河岸的牢固性,上面规定不让挖了。大家就在自留地里挖,有的生产队在集体的稻田里挖,一部分夹泥分给社员用,另一部分给大队的土砖窑烧砖用。据说当时有关部门派人来做过鉴定,认为这一带原先是广德湖的中心,广德湖内的芦苇、树木等可燃物经过多年的淤积,形成了这种可以作为燃料的夹泥,这与煤炭的成因是一样的。
记得我家挖夹泥时,请了五六位亲戚朋友帮忙。先在田角边开挖,挖到1米左右深时,就能看到黑黑的一层夹泥,厚度在60厘米左右,有的地方稍厚一点。然后把夹泥压成块状,一块块传递上去,挑到空场地晒干即可。在那次挖掘过程中,表哥还意外挖到一支簪子,交给父亲,起先我们以为是金子做的,因为它的表面非常亮,后经鉴定是铜簪。当时的人们文物保护意识不强,铜簪在抽屉里放了好多年后不知去向。听说其他村民还挖到过瓷器等物品,也没当回事。
那段时期,我们村每家每户都挖夹泥,大家把挖上来的夹泥分成小块,晒干后放在小间里。家里的土灶也做了改造,先改用拉风箱灶,后来又安装上了小型的管风机,这样更加省力,火势也更旺。烧夹泥要比烧稻草省力很多,烧一锅饭,炒几个菜,只需要少量的夹泥即可,而且烟也小得多。唯一遗憾的是,对我们小孩子来说,不能煨年糕、番薯等食物了。
夹泥大概使用了五六年时间。一方面,方便挖夹泥的田少了,毕竟这是不可再生资源。另一方面,挖夹泥会产生不安全因素,挖过夹泥的稻田,会比其他稻田更容易塌陷,拖拉机等机械会陷在田间无法操作。后来,人们就把比较烂、比较陷的稻田统称为“夹泥田”。由于影响田间作业,挖夹泥就被禁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