雇“家庭演员”演戏, 病急也别乱投医

陈广江

一女子恋爱期间花钱雇请“假爸爸”,之后虚构“父亲”经商账户被冻结需找关系解冻等事由,骗取男友父母、姐姐及其朋友等人200余万元。最终,该女子和“假爸爸”犯诈骗罪均获刑。在社交平台上有许多自称“家庭演员团队”“生活演员经纪人”的账号,发帖引流招揽生意。他们宣称可以满足雇主在特定场景的需求,以角色扮演方式充当某人的父母、伴侣、朋友、领导等,上述“假爸爸”就是“家庭演员”扮演的(4月10日《法治日报》)。

“家庭演员”的悄然出现,折射出当代社会的诸多压力。比如家人的催婚,让不少人无可奈何。一些疲于应付的年轻人索性花钱买一场“戏”,以解燃眉之急。表面上看,这是“用魔法打败魔法”,实则用谎言掩盖矛盾、逃避现实。

“家庭演员”市场鱼龙混杂,隐患重重。这一行业的野蛮生长,催生出一个乱象迭出的市场:演员出场费从几百元到上万元随意浮动,合同条款漏洞百出,服务内容与灰色地带仅一线之隔。

专家指出,雇主与“家庭演员”的合同关系,超出了合法的范畴,不受法律保护。也就是说,即便白纸黑字签订协议,也可能因违背公序良俗而被法律判定无效。因此,一旦发生纠纷和意外,雇主或演员往往陷入“哑巴吃黄连”的困境,既无法维权,又难以追责。

这场交易最深的伤口,可能是人际关系受到的毒害。父母催婚的焦虑本该是两代人沟通的契机,却演变成需要“专业团队”应付的任务;爱情与亲情这些人类最珍贵的情感,在讨价还价中沦为标准化服务套餐……这种异化不仅消解了真诚,更让人丧失直面生活的勇气。

与其依赖虚假的剧本,不如正视问题本身。年轻人若不堪催婚压力,可以尝试与父母平等沟通,而非用“租来的爱情”制造更多误会;职场人若需社交支持,真诚的友谊远比“假同事”更能带来安全感。若一时难以满足外界期待,承认局限亦是一种成熟。

社会同样需要反思:为何总有人宁愿花钱买“戏”,也不敢展露真实的自己?唯有减少对个体生活的过度评判,构建更宽松的环境,才能让“家庭演员”这类畸形需求失去滋生的土壤。

监管必须对“家庭演员”这类灰色产业亮明红线,平台应主动清理违规信息,避免更多人陷入法律与道德的双重泥潭。比如,对于违规发布此类信息的账号,平台应该及时采取警示、暂停或终止服务等措施,以净化网络环境,维护社会的公序良俗。

2025-04-11 1 1 宁波日报 content_208403.html 1 3 雇“家庭演员”演戏, 病急也别乱投医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