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场馆“不打烊”是利民惠民之举

海 凝

据《法治日报》报道,最近,多地博物馆陆续宣布取消闭馆日。如陕西历史博物馆于今年4月1日至10月31日期间,推出取消闭馆日、延长开放时间、增加日参观预约数等惠民措施;江苏省淮安市博物馆宣布,每周一至周日均正常开放,不再设闭馆日。此类举措引发网友热议,有人点赞,也有人担忧。

2024年,国内出游人次56.15亿,同比增长14.8%。在此背景下,博物馆、美术馆周一闭馆的这个惯例,是该改一改了。虽然周一闭馆有利于维护设施设备、保障工作人员休息,但对文化场馆而言,增加了周二到周日的服务压力,从游客角度来说,则面临预约难、排长队等旅游体验问题。

对此,有的文化场馆在旅游旺季取消闭馆日,推出服务“不打烊”,即每周7天都开门纳客;有的文化场馆则不分淡季旺季,一律取消闭馆日;还有一些文化场馆通过“早开门、晚关门”来延长开放时间。这些举措为公众参观、阅读等,提供了充足的时间保障,折射出公共文化服务意识的升级。

以北京城市图书馆为例,设立的24小时不打烊的阅读区,不仅为深夜的北京城市副中心点亮了“文化灯盏”,也为白天没有时间读书的市民提供了一个温暖的夜间阅览环境,满足读者对“涨知识”的需求,受到称赞。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不打烊”的文化场馆已成为公众心中的新文化地标。

实际上,文化场馆提供的公共福利呈现逐步升级的趋势。早在2008年,国家有关方面就印发《关于全国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的通知》。随后,免费开放范围又拓展到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各级财政为这些文化场馆免费开放买单。如今,服务“不打烊”又变成了文化场馆的自觉行动。

文化场馆无论是免费开放还是“不打烊”,都是利民惠民之举,对于宣传优秀文化、普及各类知识、提升国民素质、满足公众需求等,有着广泛而深远的意义。我们应该为此大大点赞。但也有人担忧:公共文化延时服务,资金、资源、服务跟得上吗?会不会白白增加运营成本,造成资源浪费?

从报道可知,尽管各地涌现出诸多公共文化延时服务的优秀案例,但在实际运行中也存在不少问题。譬如,有些不守规矩的游客会越过禁止线和用闪光灯拍照;对讲解人员及安保人员来说排班压力比较大;存在更多的水电消耗;增加了安全风险,以及造成专业人员疲劳或者工作效率下降等问题。

这提示有关各方,文化场馆“不打烊”不能止于服务时间。在延时服务的基础上,还应该设计周密的服务保障机制,比如安排合理的人力、制定完善的制度等,使文化场馆任何时候都能提供质量稳定的服务。在互联网时代,文化场馆服务“不打烊”有了更多可能,如完善线上服务也能带来好的体验。

也就是说,文化场馆“不打烊”,不是简单延长开放时间,而是应该从服务时间到服务质量进行全面提升,尽量满足市民游客需求。这既需要文化场馆通过完善制度确保服务质量不会因为延时服务而打折,也需要依法保障工作人员休息休假权。各地财政对“不打烊”的文化场馆则应增加相应的资金投入。

2025-04-11 1 1 宁波日报 content_208397.html 1 3 文化场馆“不打烊”是利民惠民之举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