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猫系艺术的宁波基因

李宏伟在首尔插画展上即兴创作

《玫瑰香槟》

《遐逸》

《幸运色》

《变奏2》

《蓝紫旋律1》

《红花瓶》

当一个年轻、创新的文化空间,一次性“住”进了近百只不同肤色、姿态各异的猫。除了赏心悦目、趣味横生,更值得深思的是,这些在日常生活中再普通不过的生活伴侣,如何转变为“文化使者”,实现艺术嬗变。

3月,由中国当代著名油画家徐芒耀担任学术顾问,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纤维艺术系硕士生导师阿萨杜尔·马克洛夫担任策展人,“‘美猫如花 百猫百姿’——李宏伟绘画艺术展”即将在宁波市文化馆117艺术中心开展。

李宏伟长年任教于中日两国艺术大学,是动漫学方向艺术学博士、感性工学方向博士(学术)。此次来甬将展出80余幅以猫为载体的画作,以或慵懒或优雅的形态,或明亮或暗淡的色块,展现猫这一动物的多元气质与人文肌理。

在他看来,“百貌百姿”的猫群创作于宁波,既是与这座城市的创造性对话,也是对文化交流符号创作的探索。

张芯蕊

■ 缘何是“猫”?

文人喜猫,见怪不怪。

“若是在月湖公园散步,人们常会看到一只或几只花猫慵懒地蜷缩在青石板上,与周围有着千年历史的人文景观融为一体。”李宏伟认为,这种景致恰恰隐喻了“猫”在传统文化中的特殊地位——既是历史的旁观者,也是艺术的参与者。

曾几何时,猫从“捕鼠工具”变成了“生活伴侣”,又衍生为“文化符号”,像是实现了阶层跃迁。

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的《礼记》中提到,“古之君子,使之必报之。迎猫,为其食田鼠也”,养猫抓老鼠,是人们驯养家猫的起因。

至唐宋,猫逐渐脱离“捕鼠”的单一标签,成为身份与审美的象征。北宋黑山沟墓室壁画中,颈系红带的狸猫口衔黄雀,暗示猫已跻身贵族生活;南宋诗人胡仲弓笔下“买鱼和饭养如儿”,更将猫提升至家庭成员的地位。

也正因为人们对猫的熟知与了解,猫对人的亲昵与神秘,让李宏伟在尝试过静物花卉、江南水乡的风物后决定,选择“猫”作为观察对象与具体物象。

“艺术创作的过程,经常需要找到一个表达的绝佳载体。”李宏伟说,从马蒂斯到安迪·沃霍尔,再到徐悲鸿、黄胄等大师都有画猫的作品,艺术家们对猫的痴迷,或缘于其与人的性格相近,以至于它们十分契合文人心中的某种意象。

比如,徐悲鸿以水墨写猫,《猫趣》中狡黠俯伏的猫,双目圆瞪,爪锋暗藏,既是对动物本能的精准捕捉,也隐喻抗战时期国民的觉醒与抗争——“怒猫”象征民族气节,“懒猫”讽刺逃避现实的利己主义者。

再比如,马蒂斯的一幅充满生活趣味的作品《猫与红鱼》,画面中的猫“戏弄”着鱼缸里的红色金鱼,像是孤独中在寻求慰藉,鲜明绚丽的色彩更是传递出了生动活泼的情感。

“在全球化语境下,猫的文化意义愈发多元,比如憨态可掬的‘招财猫’以及Hello Kitty、机器猫等卡通形象,无不展现了猫作为文化符号的多样性和包容性。”李宏伟认为,猫在不同艺术作品中的呈现,往往蕴含着艺术家对时代的思考以及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也正因如此,作为文人墨客笔下的常客,猫更像是连接过去与现在、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使者。

“由此一来,‘美猫’系列便有了目标。”李宏伟说,他从中国传统水墨画起步,后来又相继学习了西方油画、日本动漫,三种绘画语言的重点各不相同,在“美猫”系列的创作中,得以融会贯通。

“借‘猫’发挥,在技法上融合了中国传统工笔与现代卡通、西方当代艺术的绘画实践,也算是与猫这个‘文化使者’的国际身份有所契合了。”李宏伟说。

■ 宁波如何“养”出了猫系艺术

人们常用“猫系”来形容独立、神秘且自由的个性与品格。

在李宏伟看来,宁波的艺术创作氛围也是如此,“书香宁波给我灵感、热情”。

2022年2月,李宏伟将自己的画室搬到了宁波,在步行至月湖公园仅需10分钟的南苑饭店,租下一间办公室,作为长期创作的“根据地”。

“我是杭州萧山人,对宁波并不陌生,但若论深刻,还需从读懂宁波的‘书香’开始。”李宏伟回忆,三年前,在著名画家何水法教授的“武义荷花写生班”上,他与邻桌宁波书画名家瞿蓓相识,也借此了解了众多书香之城宁波的文化故事。

带着故事重游宁波,更让李宏伟惊喜的是,除了月湖的园林意趣、天一阁的藏书文化,中西合璧的鼓楼与老外滩的欧陆风情更让这座城市具有了“混血美学”。

“每一种风格既能够独立存在,又和谐融入,体现了这座城市兼具开放与包容的多元气质。”李宏伟开玩笑说,或许这座城市的风格就是“猫系”的。

两年前,李宏伟开始创作“美猫”系列,至今已完成十几个系列的约三百幅作品。虽然每幅画作都有着猫、花瓶、水果、酒杯等几种元素,但每一幅画的色彩表现力又各不相同。

“有的画展现出马蒂斯绘画的单纯色彩,有的则透露出蒙德里安色彩构成的痕迹,还有些画作则像纳比派博纳尔笔下般鲜艳跳跃、明亮夺目。”浙江省漫画家协会主席陶小明曾这样点评道。

十几个系列约三百幅作品,李宏伟认为最难的在于保证色彩的丰富性和创新性,不让观众感到视觉疲劳。“但如果从‘感性工学’的研究思路出发,那么宁波的春夏秋冬、人文景观、日常生活,都可以成为创作的灵感源泉。”李宏伟说。

2019年9月,李宏伟在日本国立信州大学大学院综合工学系研究科完成了第二个博士学位——感性工学博士的学习。这段学术经历,无疑为他的艺术创作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论。

“感性工学的核心理念认为设计不仅是功能的实现,更是情感的传递,所以它通过分析人们对色彩、触感、声音等元素的感知偏好,设计出更符合受众情绪需求的作品。”李宏伟介绍。

比如,月湖的晨昏晴雨皆可转化为可量化的色彩方程式——

春季柳浪闻莺的“鹅黄+青灰”;盛夏藤蔓的“黛绿+赭石”;深秋银杏叶铺地的“金棕+月白”;冬雾锁湖时的“银灰+靛青”……

这些从城市肌理中提取的“感性色卡”,通过参数化建模生成无数个配色方案,最终在画布上凝结为一个个色块。

“而经历了多次试验,通过明度、纯度、亮度、冷暖对比度等多方面的调整,才促成了现在和谐、简约而又亮丽的一幅幅个性分明的画。”李宏伟说。

■ 当这只“猫”踏上丝路

陶小明认为,李宏伟的画,像是一块海绵,吸收了很多东西。尤其从画面构成和色彩运用来看,他的作品巧妙地融合了自印象派以来各类当代艺术流派的技法。

“除了与我个人的绘画学习经历有关,这种融合的风格更与绘画史上各流派的演变、发展以及东西方艺术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密不可分。”李宏伟解释,日本的古文化从文字、书法、绘画等,无不受中国的影响。

比如浮世绘是受桃花坞年画,也就是江南地区的民间木版年画的影响,在吸收西方绘画的透视技巧以后,成为一个被西方人能够接受的、推崇的画种,进而影响了印象派大师。

“所以印象派的画家作品虽然在光色处理、视觉构建等方面做了调整,但其中仍旧有着大量浮世绘的痕迹。”李宏伟说,这些流派风格的衍生,体现了东西方艺术的相互借鉴。

不仅如此,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也一直延续至今。

上世纪60年代,以日本动画大师手冢治虫先生为首的动漫画家,曾到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参观学习,日本的动漫早年也深受中国动画片的影响,“上世纪80年代以后,我们同时也在学习研究日本的动漫。所以整个艺术史上,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借鉴始终没有停止过。”李宏伟说。

日本著名画家平山郁夫曾说:“我踏上丝绸之路的目的,是为了探寻日本文化的源流。”这种对文化基因溯源的渴望,也同样影响着李宏伟的创作。

“丝绸之路是文化交流的永恒纽带,宁波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港之一,是东西方文明交汇的重要节点。‘美猫’系列画作诞生于此,仿佛也让这只‘猫’踏上了丝绸之路,成为连接东西方文化的使者。”李宏伟感慨道。

2024年12月,李宏伟带着几十幅画作赶往韩国,参加世界规模最大的插画专业展览会首尔插画展(SIF),与众多艺术家和文化爱好者交流共话。今年的7月至12月,“美猫”系列画作也将再次远渡重洋,相继在日本东京、京都等地巡展。

基于此,这些猫便不仅是李宏伟对宁波多元气质的感性诠释,也成了“艺术使者”。它们“轻挠”着不同国家、城市的文化神经,既是一座城市的倒影,也是文化对话的邀约。

受访者供图

2025-02-24 1 1 宁波日报 content_200292.html 1 3 解码猫系艺术的宁波基因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