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陈敏 通讯员 徐晨燕
“以前做完CT检查到取报告,起码要等半天,现在半小时就可以收到报告,真是太好了!”前日,在宁波市医疗中心李惠利医院兴宁院区影像科,刚刚完成一次胸部CT扫描的患者李先生看着手机上收到的影像诊断报告,很意外。
在很多人的认知中,做CT、磁共振检查,往往要等待数小时甚至一两天才能拿到影像诊断报告。随着AI技术的引入,这一状况正在改变。近日,记者走访了多家医院,见证了AI技术大幅提升诊断效率的鲜活案例。
“目前AI诊断技术主要应用于肺结节、冠状动脉、脑血管动脉的检查,与此相关的诊断速度明显加快。”李惠利医院影像中心主任董海波一边说一边给记者演示。
患者小徐,临床表现为胸痛心悸,医生为其安排了冠状动脉CTA(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检查,检查完成后,董海波在键盘上按了确定键,AI读片系统迅速对3000多张影像进行分析,仅用2秒钟就生成了详细的辅助报告,浏览器上呈现了一个心脏血管三维立体图,还精准标注了血管狭窄的位置和程度,一目了然。
董海波说,冠状动脉CTA检查是诊断冠心病的重要手段,但传统人工读片短则半个小时、长则1个小时,而且对医生的临床经验依赖度高,可能存在漏诊或误诊风险。李惠利医院的两个院区影像科每天有3000多人做该项检查,以往医生加班读片是常事。启用AI辅助诊断系统后,医生只要对AI提供的报告进行复核和修订,即可快速出具诊断结果。
记者从市卫健委采访了解到,我市已有36家医疗机构开展人工智能影像辅助的检查、诊断和治疗,肺结节、冠状动脉、脑血管动脉等检查的影像报告等待时间已在30分钟内。同时,AI辅助诊断系统还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一些常见部位如肺结节的影像筛出率在90%以上,漏诊率明显降低。
随着AI技术的普及,医生的角色正在发生转变。不过,接受采访的医生一致认为“AI不会取代医生”,他们认为,AI可以帮助医生从繁重的重复性工作中解放出来,让医生有更多时间与患者沟通、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