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利军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强调,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工作体系。基层理论宣讲是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一线、深入群众、深入人心的重要途径,基层理论宣讲员肩负着将党的创新理论传播到基层的使命任务,提升宣讲效果、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关键在于宣讲员的能力水平。
具备“讲什么理明什么道”的学习能力。常言道:“给别人一杯水,自己要有一桶水。”作为基层理论宣讲员,要讲好“大道理”,首先自己要精通“大道理”。这就需要具备强大的学习能力,像“吸水海绵”一样不断在学习中汲取营养。面对复杂的社会现实和多样的工作要求,在深入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的基础上,结合基层实际,加强知识更新,深入调查研究,做到学懂弄通做实,努力成为党的创新理论的“明白人”。如此,才能把中央精神与基层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在宣讲中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真正让群众感受到理论的魅力和力量。
拥有“遇什么锁配什么钥”的解惑能力。基层群众在理解和接受党的理论政策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疑问和困惑。宣讲员要准确把握群众的思想脉搏和实际需求,扮演好“开锁匠”的角色,针对不同问题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积极回应群众的关切和期待。准确把握问题的本质和规律,善于用群众的身边事例来解疑释惑,做到讲道理与摆事实相统一,避免宣讲“假大空”。紧贴群众需求,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找准症结、开出良方、祛除顽疾,使宣讲真正为群众思想解“惑”、政策解“渴”、精神解“压”。
掌握“到什么山唱什么歌”的实战能力。基层情况复杂多变,基层理论宣讲员要具备灵活应变的实战能力,根据不同地域、不同群体、不同场合的特点,调整宣讲策略和方法。在城市社区,要问群众想听的主题,讲群众爱听的话题,善用身边典型案例和现代科技手段,开展形式多样、互动性强的宣讲活动;在农村地区,结合农时农事,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把理论“唱出来”“演出来”“展出来”,让群众在欢歌笑语中了解新形势、接受新思想。同时,要加强互动交流,及时了解他们的反馈和需求,不断优化宣讲内容和方式,使“想讲的”与“想听的”同频共振。
练就“进什么门说什么话”的表达能力。基层理论宣讲的核心在于与群众进行心贴心的交流。作为基层理论宣讲员,要充分考虑宣讲对象的认知程度、接受能力和思维方式,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和沟通技巧,分层次、差异化开展宣讲。面对老年人,要把“普通话”翻译成“地方话”,把“书面语”转化为“聊家常”,在“润物细无声”中成风化人;面对年轻人,要善于运用网络语言、流行文化等元素,增强宣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在宣讲中,要将感情融入全过程,通过真挚的情感、生动的讲述,拉近与群众的距离,让大家在沟通交流、共情共鸣中受感染、受教育、受启迪。
基层理论宣讲的“四种能力”相辅相成,构成一个有机整体。通过不断强化这“四种能力”,基层理论宣讲员就能够更加有效地将党的创新理论传播到基层,使理论之花在基层绽放出绚丽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