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家村“变形”:始于“颜值”,久于“才华”

记 者 张芯蕊

通讯员 罗 琼 吴立高

乙巳新春,宁海县大佳何镇葛家村沉浸在辞旧迎新的喜庆氛围中。在过去的一段日子里,这个充满艺术气息的美丽乡村,不仅焕新了村貌,也翻开了共富路上的新篇章。新的一年,“颜值”“才华”在这里并蒂开花。

葛家村的“生活美学”

2025年,葛家村有了新“皮肤”。

从小溪里“捞”出来的鹅卵石,成了村里“教授路”“巾帼路”上的新“地砖”;环村道路及支路提升改造,平坦整洁的路面“进村入户”,延伸至家家户户的“最后一米”;小巷深处多出了十几家“街边画廊”,以村民的自家院墙作为展板,废弃木料、老旧水管组成的艺术装置成了村庄的新风景……

就地取材、变废为宝,将日常所见之物赋予新的活力。自去年10月路面提升改造工程结束后,三四十名葛家村的乡村艺术“工匠”开始了这场关于“生活美学”的乡村改造计划。

这并不是葛家村第一次焕新。2019年4月,宁海“艺术家驻村行动”走进葛家村。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丛志强团队带领葛家村村民,用短短5个月时间,让村容村貌和乡风发生了巨变,开启了宁海艺术振兴乡村的新篇章。

“这次有点不同!”葛家村党支部书记葛万永说,6年前,不管工程大小,动工前往往是沟通、指导、讨论环节;这次,收到丛教授的设计图纸后,村民没有一点犹豫,齐心协力,利用两个月茶余饭后的闲暇时间,就全部完工了。

不仅如此,在村民看来,就像艺术展览要经常“上新”,村庄的“颜值”也需要不断更新,这样才能保持新鲜感和吸引力。所以,在面对历经风吹日晒、出现不同程度老化的艺术装置时,村民自发策划、主动参与焕新行动。

扎根乡土的文化自觉

艺术乡建给予葛家村最宝贵的财富是什么?

有人说,是焕然一新的村貌、错落有致的庭院;有人说,是日渐丰富的旅游业态、日益响亮的文化品牌……

葛万永认为,在这些令人欣喜的变化背后,最宝贵的财富是村民文化意识的觉醒,是他们主动参与乡村建设的热情和创造力。

“我们一直没有放弃自己的文化优势,还有如何把它变成‘实打实’的村民收入。”葛万永的目标简单、直接,葛家村又有了一次大胆的迈步——植根于葛家村与晋代医药学家葛洪的历史渊源,启动养生产业振兴乡村的新探索。

“大家知道葛洪,大多是在2015年诺贝尔奖颁奖典礼的现场。”葛洪第49代后裔、浙江省百姓家谱文化研究会葛姓委员会副会长、宁海县葛洪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葛海娟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在演讲中特别提到,在面临研究困境时,关键技术创新的灵感来自《肘后备急方》。而这本书的作者就是葛洪。”

葛洪在前人“治未病”理论的基础上,开创性地提出“药食同源”理念,将养生融入日常生活。公元1119年,宋徽宗敕封宁波六地葛氏宗族,确立了葛洪后裔传承的国家法定地位,葛家村更是与葛洪有着很深的渊源。

作为甬上葛洪品牌的创始人,葛海娟打造葛洪文化医康养产业生态基地的提议,在村民中一呼百应,随即合作引进葛氏国医馆、鲍艾堂艾业等多个养生生态企业入驻。

“因为有了艺术乡建的铺垫,村民对业态的引进十分主动。”葛海娟回忆在葛氏国医馆建设之初,村民负责老旧房屋改造等硬件设施支持,自己的团队则负责专业团队引进、智能艾灸等技术支持,双方配合十分默契。

2025年,独属于葛家村的养生文旅体验,将正式上线。

新探索、新尝试

去年11月,浙江省提出要以文化为引领,以村民为主体,调动社会各方力量投入乡村文化建设,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在葛万永看来,无论是不断焕新的村容村貌,还是开启养生产业的新探索,都是在做足自身文化特色文章的同时,调动各方资源投入乡村建设。

比如,由葛家村村民葛文国投资建设的文旅综合体——民宿及青少年体适能训练基地,设置篮球、排球和羽毛球等运动项目,承接城市外溢需求,将在今年完工;再比如,已经完工的房车营地一期、已完成招投标的房车营地二期……

“一方面,从产业多样性的角度来看,国医馆、体适能训练基地、房车营地等业态各有不同,在探索的道路上,我们‘多点开花’;另一方面,这些业态有一个共性,就是与大健康有关,具有整体性和系统性。”葛万永认为,乡村的主色调是“绿色”“健康”,再加上葛洪的影响,让葛家村在未来的探索道路上有了更为明确的方向和目标。

2025-02-12 1 1 宁波日报 content_198513.html 1 3 葛家村“变形”:始于“颜值”,久于“才华”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