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后”女生勇闯相亲角

江厦公园相亲角现场。(徐奕龄 沈之蓥 摄)

施 雯

我,一个1998年出生的宁波女生,今年虚岁28岁,父母亲戚眼中的“大龄女青年”。

在我这个年纪时,父母已经成婚。他俩经我的舅舅介绍认识,28岁那一年,他们有了我。

两年前,父母开始对我的婚事上心。

今年春节前,我告诉父母,打算去相亲角试试。这个消息在我们家有些炸裂,他俩几乎同时放下手机看着我,眼里放着光。

我的想法很简单,与其春节被七大姑八大姨“灵魂拷问”,还不如自己主动点。

春节前的最后一个周六,上午10点刚过,江厦公园开始热闹起来。

一阵风吹过,几排用A4纸做成的相亲“简历”哗哗作响。短短几十个字,适龄男女的条件、要求用最简洁的关键词落在纸面上,看条件,许多人非常优秀。

他们大多是“80后”“90后”,但在其中一张简历上,已经有一名“00后”女生。“报名不要钱,加微信299元,成功了付2万元。”现场,有职业红娘介绍。

现场大多数是中老年人。他们三三两两地凑在一起交谈,互相匹配彼此子女的条件。

“年纪多大?是本地人吗?”

“做什么工作?收入多少?”

“有房子吗?父母是做什么的?”

……

快速、准确、犀利,长辈的每个问题直指“硬条件”。

临近中午,公园的凉亭边围满了人,只见一名“90后”女生正落落大方地自我介绍,旁边站着她的母亲:“是我妈让我来的。”有家长直接报出自家儿子的条件,给女生看了照片,她们还当场加了微信。

在这个特殊的空间里,代际差异愈发明显:对于父母辈来说,这里是他们为子女寻找幸福的“战场”;而对于年轻人来说,这里更像是一个被现实与期待裹挟的“考场”。

闲聊时,一名资深红娘表示,父母帮助孩子相亲的模式成功率并不高,远不如年轻人自己出来社交的效果好。“现在大家都忙,即便父母牵线加了微信,真正能聊起来的也不多。”这名红娘建议,与其被动接受父母的安排,不如主动拓展自己的社交圈,比如一起去爬山、打球,“在共同爱好中结识志同道合的人,或许比传统的相亲更有效”。

那天,我和父母深入探讨了此行的感受,感觉他俩的焦虑值似乎降低了10%,让我“慢慢找”。

“找到对的那个人更重要。”父亲说,结婚不是终点,幸福才是。

2025-02-03 1 1 宁波日报 content_197394.html 1 3 “95后”女生勇闯相亲角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