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非遗如何“火”遍大江南北?

舞龙表演。(资料照片)

记者 石承承 顾嘉懿

从惊艳海外、掀起时尚潮流的马面裙到赋能文旅、拉动消费增长的闽南簪花,再到借力游戏《黑神话:悟空》出圈、走进大众视野的陕北说书……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火”有目共睹。

非遗的“火”,不仅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映照、文化自信的有力彰显,更是推动文化、旅游、休闲等多元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的动力。

统计数据显示,宁波目前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8项,省级、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477项,其中技艺类项目160项。数量可观,潜力无限。

如何让宁波的非遗宝藏“火”遍大江南北?关键在于能否融入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能否与当下的人们产生情感的同频共振。

与年轻人“打成一片”

“尽管我市在非遗保护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非遗项目传承仍面对诸多挑战,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技艺传承面临断层风险,传承人队伍老龄化严重。”市政协委员、象山一沙根雕艺术馆馆长周秉益说。

究其原因,一方面,非遗在现代生活的快节奏与新潮流下,多少显得有些“水土不服”,与当下的生活场景、消费习惯存在隔阂,这使后来者难以窥探行业发展的前景;另一方面,对于那些有心依靠非遗技艺安身立命的年轻人,现实困境让他们举步维艰。

以竹根雕为例,“学徒往往要苦学三五年才能出师,可若想凭借这门手艺自主创业,难度颇高,能咬牙坚持下来的更是凤毛麟角”。

为此,周秉益提出一系列举措:搭建线上线下协同发力的非遗展示交易平台,助力非遗作品销售变现,切实增加从业者的经济收益;组织举办非遗技艺大赛等活动,为从业者提供交流切磋、展示风采的舞台,提升公众对非遗的认知与参与度;利用数字技术,记录并传播非遗技艺,拓宽传承渠道,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传承。

“同时也希望政府部门能加强协同管理,制定更细致的政策举措,比如税收减免、版权保护等,充分调动从业者的积极性。”

2024年6月,抖音发布《2024非遗数据报告》显示,过去一年,抖音上国家级非遗相关视频累计分享量增长36%,越来越多人传承和传播非遗,“95后”“00后”成为生力军,30岁以下传承人增长72%。

市人大代表、越窑青瓷烧制技艺传承人施珍表达了自己的殷切期望,希望非遗能以更开放、更包容的姿态拥抱变化,贴近年轻人,从题材内容的选取、表现形式的创新,审美情趣的契合,全方位与年轻人“打成一片”。

“这种‘打成一片’不是一味迁就,而是在吸引年轻人的过程中,循序渐进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水平,培养他们对非遗的认同感。唯有如此,才能培育出非遗传承的人才梯队,催生精湛的艺术佳作。”

“这种‘打成一片’也对非遗传承提出更高要求,不能一味复古,追求原始面貌,而是要和现代科技相结合,才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质量发展,达到非遗传承真正的目的。”

“手艺经济”大有可为

非遗“火”起来的持续动力,源自其发展环境。

市人大代表、宁波日报报网经济部主任易鹤在调研中了解到,宁波目前已经在挖掘“非遗生产力”,培育“手艺经济”业态,推动文化、旅游、休闲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上开展诸多探索。

打造一批标杆企业,如缸鸭狗、三关六码头等,将非遗传承与商业模式耦合,提升品牌影响力。其中,由三关六码头运营的全市首个展销旅一体化综合型“手艺人部落”,不仅提供手艺成果展示、特色产品销售等业态,还推出非遗研学、手艺人跨界交流等互动项目,实现零售板块向人文经济板块延伸。

镇海区在2024年着手推动“手艺人集聚区”建设,通过手艺人与企业加盟合作等形式,实现一对一签约,涉及非遗和老字号品牌60余个,带动相关产品销售额超2.1亿元。同时,镇海区还积极探索文化跨界融合,将传统手艺人技艺植入文旅融合新业态,推动消费超300万元,各类非遗沉浸式研学项目吸引游客1.2万余人次。

从点滴出发,易鹤认为,非遗“手艺经济”大有可为。

建体系。设立专项非遗“手艺经济”发展基金,支持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研究制定培育壮大“手艺产业”政策体系,聚焦特色优势产业扶持、“手艺产业”发展基础支撑、“手艺创业”金融扶持等,为加强手艺产品研发、培育品牌手艺企业、鼓励对外出口交流、打造手艺特色街区、开展创业就业服务等具体内容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

拓空间。依托现有文化新空间等阵地,推广展销研旅一体化模式,比如可以在旅游景区、网红村落、特色街区等植入“手艺空间”等场景元素,丰富场景功能和消费业态。

强“大脑”。建议建立智力资源引进机制,吸引全国相关领域专家学者、优秀毕业生及手艺人团队来甬发展。

促消费。注重激发“手艺经济”的消费驱动,将手艺产品消费纳入文化和旅游惠民消费券扶持范围,进一步刺激节日经济、拉动假日消费。

讲故事。深挖“手艺产业”特有的文化内涵,将手艺产品纳入城市对外形象传播资源库,设计地域性强、个性鲜明、认可度高的“甬城好礼”,探索“手艺出海”,传播城市形象。

搭建平台促发展

市政协委员、市社科院院长傅晓认为,应当探索建立具有宁波特色的非遗保护传承园区。

傅晓提出,有必要在交通便利、文化氛围浓厚且具有一定旅游吸引力的区域,全新规划专门的非遗园区,为非遗传承人及企业打造集中场地,“也可选址基础设施完善、发展空间较大的非遗馆、非遗街区或非遗传承企业周边,拓展建设非遗园区,给予入园者一定的政策优惠”。

无独有偶,市政协无党派人士界别也在集体提案中提出打造非遗创意园区、聚集区。市政协委员、无党派人士界别召集人徐建民认为,应当鼓励民间文学、传统戏曲、曲艺和传统音乐等非遗资源进入演艺市场;推动非遗与旅游经济相结合,打造非遗景区、特色非遗街区,融入夜经济、网红经济等模式,成为地方旅游新亮点。

傅晓认为,跨界传播是扩大非遗影响力的必由之路。傅晓建议非遗元素可以更多融入时尚、家居、办公等领域;通过整合原材料供应商、生产作坊与销售渠道商资源,构建供应链协同平台;联动旅游教育产业,开发非遗主题旅游线路与研学产品,探索建立非遗传承人在学校的长期任教机制。

徐建民认为,对非遗资源进行多渠道、多类型、多维度的数据采集很有必要,在此基础上,方能探索使用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及互动式网页等创新技术,建设数字非遗馆。他还指出,应当增强非遗的跨文化国际传播,让宁波的非遗在“多种语言和格式”中呈现。

2025-01-08 1 1 宁波日报 content_193947.html 1 3 宁波非遗如何“火”遍大江南北?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