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 琳
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又反复提及,这引发了社会各界对于宏观政策领域合成谬误现象的广泛关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类改革举措协同联动、统筹推进。若政策措施之间取向不一致,就会顾此失彼、相互掣肘,甚至在叠加过程中产生负效应,造成合成谬误。
所谓“合成谬误”指对于局部和个体而言是最优选择,一旦加总到整体层面则未必是最优的,甚至可能带来难以预料的冲突与困境。在经济社会运行过程中,合成谬误现象普遍存在。马克思所揭示的单个企业内部生产的计划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就是合成谬误的一种体现。在公共政策领域,合成谬误则表现为局部合理的政策叠加后反而产生负面效应,违背政策初衷、干扰社会预期。因此,正确认识合成谬误对于理解经济运行规律、提高宏观经济治理效能具有重要意义。
合成谬误最初是一个逻辑学上的概念。亚里士多德在《辩谬篇》中揭示了13种逻辑谬误,其中两类同语言有关的谬误被命名为“合并”和“分解”。虽然彼时的讨论同今日合成谬误、分解谬误的含义并不一致,但二者作为谬误的重要类型为后来的学者所延续和发展。在现代逻辑学理论中,合成谬误是指认为部分特征必然适用于整体的无效推理,反之,分解谬误则是由整体特征推及部分特征的逻辑错误。简单来说,一个是“以偏概全”,一个是“以全定偏”。在众多逻辑谬误中,合成谬误能够“脱颖而出”走入大众视野,一定程度上是因为经济学对其概念的延伸和应用。经济学视野中的合成谬误,是指局部最优不等同于总体最优、局部理性难以带来总体理性的决策困境,主要用以分析宏观经济现象和相关政策效应。
之所以强调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是因为在实践中存在着政策不一致的情况,从而产生合成谬误,冲淡政策效果。这里存在两种情形:
一是政策制定上的合成谬误。我国政策制定主体种类多样、规模庞大,在缺乏有效沟通的情况下,满足自身政策目标最大化的局部政策加总后,未必符合社会利益的最大化。各类政策同时实施产生难以把控的“叠加效应”,甚至顾此失彼、相互掣肘。例如,在经济恢复发展阶段,一些有助于个别行业长期健康发展的监管政策或在一定程度上产生收缩效应,影响社会总体预期的稳定性。
二是政策执行上的合成谬误。各类政策相互叠加,加之科层体系的“放大器”效应,可能导致政策执行层层加码、用力过猛,从而对经济社会的其他领域带来负面影响。例如,在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过程中,部分地方却在利益驱动和政绩冲动下搞起了“碳冲锋”。这些短期化、碎片化、运动化的政策执行方式,不仅不利于实现“双碳”目标,还对市场经营秩序造成了不良影响。
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各领域工作密切相关,牵一发而动全身,迫切需要局部政策同频共振,避免效应对冲、扰乱预期。同时,全面深化改革也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改革措施的关联性、耦合性更为凸显,需不断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防止各行其是、相互掣肘。
当前,更需谨慎规避合成谬误,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将非经济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为此,需重点把握以下三个方面。一是要从“国之大者”出发制定宏观政策,突出各类政策的系统集成性和协调有效性。二是要前瞻研判、科学制定、有效落实,形成从政策取向到政策效果的闭环评估体系。三是要统筹把握各类政策目标优先级,妥善处理好当前与未来、改革与发展的关系。
(来源:学习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