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慈溪棉花 生产历史的影响探析

潘筱晨

今天的慈溪市综合实力保持全国百强县(市)第六位,工商业较为发达,而在历史上,慈溪却是因棉花生产而建立的县。1954年10月,为建立慈溪集中产棉区,国务院对甬北三县行政区域作了大面积调整,以“三北”(慈溪、余姚、镇海三县的北部地区)为基础,划定慈溪县新的行政区域。县境调整后的慈溪县成为集中产棉县,常年植棉40余万亩,植棉面积占全县耕地面积的60%以上,约占浙江省棉田面积的三分之一,有“浙江棉仓”“百里棉乡”之称。从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的慈溪,从县委书记到一般老百姓,从政府部门到工厂企业,主要工作几乎都围绕着棉花进行,这为改革开放以后慈溪工商业的发展奠定了精神与文化基础。

培养了慈溪人民艰苦奋斗的精神品质

慈溪地处浙东沿海,雨量多而分布不均,常年秋季多雨,棉花收成不稳定,遇到秋旱产量就比一般年份高;反之,就大减产,不能保证高产丰收。因此,慈溪通过组织大规模的水利建设,大搞农田基本建设,为棉花稳产高产奠定基础。据《慈溪市棉花志》记载,1955年10月下旬,慈溪挖掘大小河流14条,总土方14.7万立方米。1956年冬至1957年春,兴修大小河流116处,投工29.3万工,完成土石方78.2万立方米。1958年至1963年的6年间,共投放劳力1100多万工,完成土方4800多万立方米的水利工程,工程包括修建加固海塘100多千米,开挖和疏浚主要河流410多千米。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慈溪不断新掘和拓宽河流,改善各河区的抗旱、排涝能力。1974年冬至1978年5月,新掘和拓宽主要河流20条,累计投工2453万工,投资365万元,其中群众自筹104万元。1984年全县共挖河2985条,长69.67万米,计311.975万立方米;棉地开深沟22.17万亩,冬翻30.79万亩,春掏34.99万亩;铺上河泥17.11万亩,每亩138担;积土杂肥7.64万亩,从而加深了耕作层,增加了有机质,为高产奠定了基础。

通过大抓棉花生产的基本建设工作,慈溪人民认识到,只有艰苦奋斗、付出辛勤的劳动,才会迎来棉花生产的高光时刻,这为改革开放以后慈溪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支撑。

养成了慈溪人民重视科学技术的精神品质

新中国成立后,慈溪先后成立栽培、种子、植保、科研、土壤肥料等专门技术(科研)机构,开展棉花试验。同时组织县、区、乡(公社)、村(大队)各级棉花技术人员,积极开展各级试验示范,促进棉花生产技术的普及和提高。同时,每年还抓住冬、春农闲期间,举办植棉技术培训班或技术讲座,总结交流植棉先进经验。据《慈溪市棉花志》记载,1957年开始,各区农技站除日常技术工作外还举行棉花栽培对比试验;1958年,各区农技站均进行丰产试验。1959年3月,浒山人民公社农业科学研究站、浒山人民公社科普工作组制定“棉花技术试验计划”,共有22个试验项目。在此过程中,慈溪各级干部和技术员、有经验棉农相结合,坚持了种试验田的制度,进行了高产实验和对比实验,在广大群众中倡导学习棉花技术的风气。1964年全县普训技术骨干三万余人。1965年,农业部委托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拍摄科教片《慈溪棉花》,向全国推广慈溪植棉经验,有力推动了全国各地的棉花生产。1984年,慈溪组织了“棉花亩产皮棉300斤高产协作攻关”试验,全县25个承包户、3个棉场和棉科所,共29个点,大部分采用两膜栽培,亩产250多斤,比大田增产41%。

通过开展棉花试验,慈溪人民认识到,科学技术是农业生产诸要素中最重要的因素,只有尊重科学,才能够实现农产品的优质高产,这为改革开放以后慈溪产业创新提供了动力源泉。

锻造了慈溪人民团结协作的精神品质

成为集中产棉县以后,慈溪各级组织围绕棉花生产这一中心,全面安排各项工作,促进棉花生产落实,县委议事议程上将有关棉花生产的重要问题列于首位。与此同时,还加强对与棉花生产的生产资料供应、采摘、加工等部门的领导,从上到下,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领导机构,组织银行、供销社、手工业社等各部门积极地为棉花生产服务。在棉花收购工作上,全县每个产棉区都设立收购站,并建立了现代化设备的加工厂,采取收购、加工一条龙的办法,从收购、加工一直到外调都在一个(产棉)区内解决。此外,还积极组织农业合作社,发挥集体经营的优越性。慈溪通过把分散的小农经营联合起来,由组织起来的农民用集体的力量来搞水利、积肥、改良工具和种子、改进耕作技术等等。1955年12月,毛泽东同志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中,对介绍慈溪五洞闸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经验的简报材料写了按语,五洞闸成为全国社会主义改造运动的一面旗帜。与此同时,慈溪龙南乡建立的互助合作网,通过采取中心社示范和合作网的交流活动,采取社长碰头、召开专业会议、田间参观检查、个别联系的方式,克服了社多干部少和管理相对滞后的矛盾,毛泽东同志在《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中,在《合作网的制度应当在全国推广》的材料上对慈溪龙南乡开创的互助合作网的做法予以充分肯定。

通过团结协作,并肩前行,慈溪人民认识到,只有形成协调一致的整体运作,才能够有效地提高生产效率,推动工农业持续发展,这为改革开放以后慈溪工商业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宁波市红色文化研究基地)

2024-12-31 1 1 宁波日报 content_192497.html 1 3 当代慈溪棉花 生产历史的影响探析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