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松林 王忆
慈溪,这片承载着深厚历史文化的地域,其制盐传统可追溯至千年之前。盐民在这片土地上辛勤劳作,他们的汗水与泪水不仅滋养了整个三北大地,也塑造了慈溪人民世代相传的价值观念。盐文化不仅在千年前支撑着慈溪的经济发展,更孕育了一种独特的企业家精神——“慈商精神”。“慈商精神”不仅是慈溪人民独有的精神标识,更是慈溪历史与文化的重要载体。“慈商精神”深深融入慈溪人民的血脉,成为驱动当地经济社会持续进步与创新的动力源泉。
千年制盐史催生“慈商精神”
慈溪的辉煌历史,离不开“盐”的滋养与塑造。在浙江东部的慈溪,这片土地不仅见证了中国悠久的制盐历史,更孕育了独特的“慈商精神”。
慈溪盐场位于杭州湾南岸、翠屏山丘陵北麓之间的广袤地带,这些地区日照充足、地势平坦,为盐场大规模发展制盐业提供了良好基础。慈溪的制盐史,在唐代已具一定规模,鸣鹤场和石堰场就创设于唐代。过去的慈溪盐场主要分布于翠屏山丘陵北麓一线。而随着海岸线不断向北淤积,盐场也随之北移。北宋仁宗赵祯庆历七年,余姚县知县谢景初率民修筑了第一条拦海大坝,即大古塘,并将盐场移至大古塘以北。至北宋哲宗赵煦元符初年,鸣鹤场被划归越州(今绍兴)管辖。随后,余姚石堰(今属慈溪)分为东、西两场与鸣鹤场。宋代的慈溪自东至西已建有龙头、鸣鹤、石堰三盐场。至元成宗铁穆耳元贞初年,鸣鹤场、石堰东、西场三场合并为一场,并迁至鹤皋乡(即鸣鹤镇)。清朝时期,鸣鹤场所辖场地进一步扩展,东至镇海龙头场界,西至石堰场界,南至车厩驿分界,北至观海卫公界。
盐业生产对于慈溪而言意义重大。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慈溪是浙江最为重要的盐产地。直至上世纪80年代,庵东盐产长期冠全省之首,“浙东盐仓”“浙江盐都”美名远扬。从简单暴晒,到温差萃取;从煮海熬波,再到先进的反渗透膜……小小一粒盐,凝练了人们的智慧与汗水,促进了工商业和经济发展。而今,这片昔日的盐田已蜕变为蓬勃发展的宁波前湾新区,成为区域经济转型与城市化进程中的一个标志性成就,也催生着“慈商精神”的凝聚与成长。
千年盐文化涵养“慈商精神”
历史上慈溪因盐而兴。慈溪地名、地方风俗以及方言俚语都深受制盐文化的影响,盐文化是慈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慈商精神”形成与发展的关键因素。
慈溪地名中的“场”“灶”“甲”“仓”,皆与“制盐”紧密相关。有些看似与盐毫不相关的地名,其实与盐也有着关系。如慈溪庵东境内有东一、东二、东三,西一、西二、西三等地名。民国时,庵东盐务分局在所属盐区按东西序列设场务所,东一处在东侧第一位,以此类推。慈溪的地名中的“盐文化”不仅是该地区的地理标识,也是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反映了慈溪地区社会经济活动的演变过程。慈溪的地方风俗也离不开盐文化的烙印,散发出浓郁的盐巴味。历史上,慈溪是盐的故乡,悠久的历史和发达的盐业,孕育了丰富的盐文化。在盐业生产过程中,亦存在着一系列与盐业生产密切相关的习俗,如筑漏之俗、测盐度之俗、祭牛大王之俗和拜“坑坑姑娘”之俗,这些产盐习俗也影响着盐民的生活习俗。而慈溪人口中的一些老话、谚语、歇后语,同样印记着慈溪产盐的历史文化。如老话“敲竹杠”“开胖账”“泡汤哉”“六月债,还得快”“七月七,里扣出”等等。
在盐业生产中,盐民面临着极高的劳动强度和艰苦的生活条件,深受廒商、蓬长、盐霸等中间商和地方势力的种种欺诈与剥削,从而对历史上关心盐民疾苦、致力于改善他们生活状况的历史人物充满了感激之情。例如,为感恩彭韶而建的彭公祠、为纪念赵源所建的小宝塔等。种种经历与事件成了盐文化的重要组成因素,涵养着肯吃苦、懂感恩的“慈商精神”特质。
千年盐业塑造“慈商精神”内涵
慈溪盐民悠久的制盐历史与深厚的盐文化底蕴,不仅促进了慈溪经济和社会进步,还深刻塑造了慈溪人的精神风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坚韧不拔的吃苦品质、精益求精的创新态度。
一是斗争精神。尽管盐业在地方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但盐民的生活条件却极为艰苦,有“盐价珍珠贵,盐民饿道旁”的说法。这种残酷的生活状况促使盐民形成了顽强的斗争精神,并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庵东盐民的“七二三”暴动便是这种精神的典型体现,从“怒打秤放局”、反对“六折收盐”,到成立盐区第一个民主政权……庵东盐民的革命精神贯穿始终。它反映了盐民群体反封建、反剥削、反压迫的坚定立场,成为慈溪红色革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激励着慈溪人民不断奋进。
二是吃苦精神。在煎煮法制盐时期,盐民们面临着浓烟和高温的双重考验,长时间劳作可能导致视力严重受损甚至失明。此外,他们还必须忍受来自官方军队及地方官员的各种压迫与剥削,包括高额税收和严苛的法律制裁。一旦被登记为盐户,盐民几乎无法改变身份地位。这种残酷境遇令盐民形成了坚韧不拔的吃苦品质。
三是精益求精的创新态度。慈溪盐民在长期盐业生产实践中铸就了其不断追求精益求精的创新特质,集中体现在盐业技艺的进步与演变中。慈溪各盐场的制盐方法经历了从“煎盐”“板晒”到“滩晒”三个阶段的演变。宋代时期,煎熬之法盛行,三大盐场均采用刮泥淋卤与火力煎盐的制法。明代以后,聚团公煎成为主流形式,煎盐工具包括篾盘、铁盘和铁锅等。清代咸丰二年,板晒制盐法兴起,逐渐取代了传统的煎盐方法,盐民得以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而到了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制盐技术的不断提高,慈溪制盐方法由传统的“煎盐”“板晒”,改为“滩晒”制卤和制盐,这是当代慈溪制盐技术上的一次重大进步和创新。这些变化不仅反映了技术进步,也体现了慈溪盐民在艰苦劳作条件下不断创新进取的精神。
(作者单位: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浙江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