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孙吉晶 通讯员 严舒玮
岱衢族大黄鱼其色如金、肉质鲜美;象山红美人柑橘外观艳丽,果肉细嫩;鄞州雪菜清香可口……上月22日至26日,2024浙江农业博览会在杭州国际博览中心举行,宁波100余家农业经营主体和5家农家特色小吃经营主体带着1000余种产品亮相。精心布置的展区汇聚地道、优质的宁波特色优势农产品,受到杭城市民和客商的青睐。展会历时5天,宁波展区参观采购者超过32万人次,每家参展经营主体日均销售额逾2万元。
那些带着浓郁乡土气息的“土特产”,事关居民的“菜篮子”和农民的“钱袋子”,也事关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高质量发展,是宁波农业的一张“金名片”。市委十四届六次全会提出,要构建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机制,加强乡村“土特产”精品培育,打造农业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
一手抓乡土资源开发,一手抓特色产业培育。近年来,宁波乡村“土特产”内涵不断丰富、规模持续扩大、特色更加鲜明,呈现品种出彩、品质出彩、品牌出彩的良好发展态势。
在一方水土中挖掘“土特产”资源,发展特色鲜明的优质农业产业。瞄准新消费需求,全市各地着力培育消费者认可度高、竞争优势突出、差异发展明显的名特优新农产品,涌现余姚榨菜、象山红美人柑橘、奉化水蜜桃、浙东大白鹅、宁海土鸡等特色地域品牌。
今年5月,省农业农村厅公布了浙江省第三批名优“土特产”百品榜名单,宁波有11个产品入选。至此,我市入选浙江省名优“土特产”百品榜的产品达到32个。从地域分布上来看,余姚、象山、奉化最多,各占5个。
眼下,在慈城,年糕厂迎来了生产旺季。浸米、磨浆、榨干、磨粉、蒸煮……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工作人员热火朝天地忙碌着,一条条热气腾腾的年糕从流水线上“鱼贯而出”。宁波市江北慈城绿禾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杨红波告诉记者,这段时间年糕日产量为3000多公斤,农历新年前日产量将达到高峰,最多能产5000多公斤。
据统计,全市121个乡村特色产业去年销售收入共计257.5亿元,带动就业63.1万人。其中,年产值10亿元以上“土特产”6个,年产值5000万元以上“土特产”66个。
余姚市榨菜特色农产品优势区是国内规模最大的浙式榨菜生产加工基地。余姚通过开展“质量兴菜”工程,大力推进榨菜加工、流通,引导榨菜产业一步步走上工业化的发展轨道,成功实现生产经营从分散型向集约型转变。同时,推广“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确保农民榨菜销售无后顾之忧、加工企业无采购之虑。目前,余姚年产榨菜鲜头逾40万吨,全产业链年产值逾45亿元。各类榨菜加工产品层出不穷,成功打入国内外市场。
龙头“舞”,则产业兴。“土特产”要闯出大市场,需要龙头企业“一马当先”。宁波深入实施强龙兴农工程,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创新联农带农机制,与小农户共创“土特产”良好声誉、共享“土特产”发展成果。
目前,全市有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95家,总资产近千亿元、年营业收入逾800亿元,其中,国家重点龙头企业12家,数量居全省第一。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一年联结生产基地逾250万亩,收购农产品及原料近450亿元,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逾5万人。全市涌现“阿拉宁波”“宁海珍鲜”“慈农优选”“南塘河”等一批全品类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覆盖农产品品类278项。
作为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海通食品集团有限公司与合作社、蔬菜种植场等10多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牵手,建立海通蔬菜产业化联合体。该联合体标准化管理生产加工流程、提供农业相关服务,给近7万户农户带来持续稳定的收益。
为了让“土特产”打入更大市场,宁波举办各类产销对接活动,推动“土特产”“走出去”、消费力量“引进来”。去年底,宁波举办首届农业博览会,集中推介名特优新农产品5000余种,现场交易额达4280万元,达成交易意向4.6亿元,“土特产”成为各地客商的“抢手货”。
我市还鼓励农业经营主体拓宽发展视野,开发新兴消费市场,把“土特产”打造成宁波外向型农业的新名片。据统计,今年1月至10月,全市农产品出口额达88.9亿元,同比增长10.7%,蔬菜、茶叶等传统“土特产”出口竞争优势持续增强;随着保鲜技术的进步,杨梅、水蜜桃等特色水果逐步成为出口农产品中的后起之秀。
“努力把‘土特产’做成大产业,高水平实现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说,将坚持市场化发展导向,创新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持续推进农村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改革,培育一批“优而强”大宗农产品品牌,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美而精”精品农产品品牌,打造具有宁波辨识度的乡村特色创意产业,促使“土特产”内涵更加丰富、品牌更加多元。